儿童多动症--中医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3 16:08:42
/ 1

儿童多动症--中医篇

何欢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生殖妇幼医院


在现代社会,儿童多动症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研究显示,中国青少年多动症的患病率高达6.26%,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牵动着无数家长的心。中医作为传统医学,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为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实践,文章将详细介绍中医对儿童多动症病因的理解以及治疗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并应对这一挑战。

1. 中医对儿童多动症的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儿童多动症并非简单的行为问题,而是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衡密切相关,中医认为,儿童脏腑娇嫩,生机旺盛,但“稚阴稚阳”,即阴气未充,阳气易动,因此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阴阳失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阴静阳躁”,正是对这一生理特点的概括,当儿童体内阳气过亢,阴气不足以制阳时,便会出现兴奋不宁、多动不安等症状。

2. 中医对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分析

(1)先天禀赋不足

若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多动症,或存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史,孩子患病的风险会增加,这种遗传倾向在中医理论中可视为“先天不足”,即个体在遗传上存在某种缺陷,导致脏腑功能发育不完善,易出现多动症状。

(2)气血运行不畅

若气血运行不畅,脑部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便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引发多动症状,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可能包括饮食不节、外感邪气等,例如,长期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会损伤脾胃功能,导致气血生化无源等。

(3)情志失调

长期的情绪压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此外,过度刺激如长时间接触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也会使儿童的大脑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
(4)心肾不足
   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就会出现心神不宁,肾精亏虚,以记忆力及自控能力差,多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遗尿,多梦,或有腰酸乏力,苔薄,脉细软。

3. 治疗方法

(1)中药治疗

①归脾汤:适用于脾气虚弱的患儿,脾气虚弱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易冲动、食欲下降等症状,归脾汤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能够改善患儿的脾胃功能,增强体力,稳定情绪。

②黄连温胆汤:脾胃积热的患儿会出现脾气暴躁、多动、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等问题,该药剂能够清热泻火、燥湿化痰,缓解患儿的不适症状。

③杞菊地黄丸:用于肝肾阴亏型的患儿,这类患儿表现为急躁易怒、任性冲动、五心烦热等,杞菊地黄丸能够滋补肝肾、明目降火,改善患儿的阴虚火旺体质。

(2)针灸治疗

主穴包括太冲、大椎、曲池、内关,这些穴位分别位于足厥阴肝经、督脉、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上,共同作用于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平衡脏腑气机。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患儿,针灸治疗会辅以四神聪、大陵、百会等配穴,四神聪位于头顶部,能醒脑开窍,增强记忆力、大陵则位于心包经,有助于安定心神、百会作为“三阳五会”之首,能够提神醒脑,促进注意力的集中。而对多动症状明显的患儿,配穴选择定神、心俞、安眠。在实际操作上,针灸医师会采用捻转进针法,即旋转针体以增强针感,并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采用“泻法”,就是轻插重提、快速行针的手法,以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儿童多动症的针灸治疗,通常会采取不留针的方式,以减少患儿的不适感,每日进行一次的针灸治疗,通过持续而稳定的刺激,逐步改善患儿的症状。

(3)小儿推拿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此穴能益肾健脾、调肝补血,对改善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症状有明显效果,推拿时,以指腹点按并轻柔旋转,注意力度适中。
(4)耳穴
    多动症也有心气不足的原因,心失所养就会出现心神不宁的表现。治疗方面我们也用耳穴贴心肝脾肾脑,内分泌,神门等穴位,三天一换,每天适当按揉。并配合训练。增加专注力

(4)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合理的饮食调理对治疗儿童多动症同样重要,儿童多动症患者多属于心火亢盛的体质,应多选择寒凉性食物,如绿豆、黄豆、芹菜、藕等,以清热泻火,并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症状,同时适当补充富含锌、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也有助于改善患儿的注意力和自控能力。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够增进公众对儿童多动症及其中医治疗方法的了解,为患儿及其家庭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