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文化魅力 《高中音乐鉴赏中国作品文化理解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成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4-02 00:57:06
/ 1

高中音乐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文化魅力 《高中音乐鉴赏中国作品文化理解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成果

薛小萍

咸阳彩虹中学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精神。本文以高中音乐教学为视角,通过对“西北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陕北信天游《脚夫调》《赶生灵》以及“山西民歌”《刨洋芋》作品的深入剖析,阐述了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在音乐风格、歌词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所展现出的文化魅力,旨在强调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加强民族声乐作品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音乐;民族声乐作品;文化魅力

一、引言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反映出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丰富多样,它们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凝聚着民族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引入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声乐作品,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还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二、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文化魅力体现

1 独特的音乐风格

“花儿”中的经典曲目 ,其曲调属于“河州型花儿”中的“河州令”。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音域宽广且起伏度大,音程上常出现大幅度的跳进,这种独特的旋律特点与西北高原辽阔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在演唱时,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式使得歌曲更具穿透力,充分展现出西北人民豪爽、质朴的性格特征。例如,歌曲中高音部分的延长音,仿佛是西北汉子在高山之巅的呐喊,抒发着内心深处的情感。

2 陕北信天游《脚夫调》《赶生灵》

陕北信天游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展现出黄土高原的风情。《脚夫调》的旋律起伏较大,采用了许多大跳音程,节奏自由,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歌曲以“脚夫”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旋律的跌宕起伏,如在描述脚夫艰辛的行程时,旋律的下行和不稳定音的运用,生动地表现出脚夫们生活的困苦和内心的无奈 。《赶生灵》则以其明快的节奏和活泼的旋律,展现了陕北地区的生活场景。歌曲中使用了大量的衬词,如“哎呀”“噢”等,这些衬词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还增添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让歌曲更具生活气息。

3 山西民歌《刨洋芋》 

《刨洋芋》是一首具有浓郁山西地方特色的民歌,属于小调体裁。其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且富有韵律感,多为规整的节拍。歌曲以农民刨洋芋的劳动场景为主题,旋律中巧妙地融入了劳动的节奏,如“举起了那个镢头,来把那个洋芋刨”这部分,旋律的起伏与刨洋芋的动作节奏相契合,生动地描绘出农民劳动时的情景,体现了劳动与音乐的紧密结合 。

2.1 丰富的歌词内容

反映生活百态:

这些民族声乐作品的歌词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上去高山望平川》以“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起是容易摘起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反映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脚夫调》中“四十里长涧羊羔山,好婆姨出在张家畔。张家畔起身刘家峁站,峁底里下去我把朋友看”等歌词,描绘了脚夫走南闯北的艰辛行程以及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赶生灵》通过对赶牲灵场景的描述,展现了陕北地区独特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人们的生活面貌。《刨洋芋》则用质朴的语言,如“土溜溜的个蚂蚱,满呀嘛满地跑。举起了那个镢头,来把那个洋芋刨”,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刨洋芋的劳动过程和丰收的喜悦。

2.2蕴含地域文化

歌词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从方言的运用上就可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如陕北信天游中“婆姨”“峁”等方言词汇,山西民歌《刨洋芋》中的一些方言表述,使歌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韵味。同时,歌词中对当地的自然景观、风俗习惯等的描写,也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上去高山望平川》中对西北高原山川的描绘,体现了西北地域的雄浑壮阔;《赶生灵》中对赶牲灵这一传统运输方式的描述,反映了陕北地区的交通文化和民俗风情。

2.3真挚的情感表达

爱情是民族声乐作品中常见的情感主题。《上去高山望平川》以含蓄的方式表达了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以及因封建礼教阻碍而无法实现爱情的痛苦与无奈 。歌曲中以“牡丹”比喻心爱的姑娘,“看起是容易摘起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深刻地抒发了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情感。

2.4生活的感悟与情感

这些作品还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各种感悟和情感。《脚夫调》表达了脚夫们对生活艰辛的感慨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三月里的太阳红又红,赶牲灵的人儿咋就这样苦命”这句歌词中,脚夫们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溢于言表。《刨洋芋》则通过对农民劳动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和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展现了他们朴实、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民族声乐作品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这些民族声乐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拓宽文化视野,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声乐作品独特的音乐风格、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和演唱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之美,提高审美水平。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了解和学习中国民族声乐作品,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结论

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如西北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陕北信天游《脚夫调》《赶生灵》以及山西民歌《刨洋芋》等,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丰富的歌词内容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出无穷的文化魅力。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重视民族声乐作品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欣赏民族声乐作品,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一代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1]杜亚雄.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3]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的传播与演变[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