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516000
基金项目 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22CZ010181)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正念认知干预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2月至2024年3月本院收治的7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根据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单组35例。结果接受正念认知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社会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念认知干预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显著效果,不仅能够缓解患者负面情绪,还能够提高患者社会功能与生活品质,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正念认知干预;青少年抑郁症;应用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抑郁症不仅给青少年的学业、社交带来重重阻碍,更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深远危害,甚至可能引发极端行为。正念认知干预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逐渐在心理健康领域崭露头角。它融合正念冥想、认知重构等核心要素,旨在引导个体觉察当下、接纳自我,打破消极思维定式。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三观塑造的关键阶段,他们认知灵活但情绪波动大,正念认知干预能够帮助他们提升情绪调节能力,重建积极认知模式,助力其走出抑郁困境,重拾青春活力,因而深入探究其在该群体中的应用效果意义重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23年2月至2024年3月本院收治的7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根据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单组35例。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正念认知干预,具体内容如下,组建认知干预小组:科室需要挑选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精神科护士等专业人员,联合经过培训的志愿者组成小组。病情评估:护理人员需要运用专业量表全面测评患者抑郁程度、情绪波动频率、认知偏差类型。并联合访谈,全面了解患者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学业压力源,精准把握病情全貌,为干预措施的精准发力找准方向。健康宣教:积极开展专题讲座,用动画、短视频科普抑郁症成因、症状与防治。发放手册,详述正念认知知识,以趣味问答、小组讨论深化理解。组织康复者分享,让青少年直观感受康复希望,增强其主动参与干预、战胜疾病的信心。正向认知干预措施:正念呼吸要求护理人员指导青少年在安静环境闭眼静坐,专注鼻尖呼吸触感,觉察气息进出的温度、流速变化。干扰效果巩固:定期进行回访,积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询问患者情绪、思维改善状况,并鼓励患者日常记录正念感悟,家属协同监督,持续强化正向认知,预防抑郁复发。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变化情况,根据SDS、SAS量表进行心理状态评分。
对比两组社会功能恢复情况,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以P<0.05代表存在统计学对比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干预后心理状态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组别 | SAS | SDS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 | 58.87±3.12 | 41.83±2.25 | 59.39±2.85 | 23.08±1.21 |
观察组 | 58.92±1.43 | 19.97±1.21 | 59.38±2.77 | 13.57±1.02 |
t | 0.357 | 16.477 | 1.245 | 15.526 |
p | 0.525 | 0.011 | 1.024 | 0.014 |
2.2两组干预前后社会功能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干预后社会功能评分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干预前后社会功能评分对比
组别 | 例数 | 社会功能评分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 | 35 | 50.24±1.21 | 65.31±4.33 |
观察组 | 35 | 50.44±1.33 | 87.03±5.02 |
t | 2.245 | 19.024 | |
p | 0.734 | 0.000 |
3讨论
青少年抑郁症危害广泛且深刻,学在业上,抑郁症会导致患者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在社交中,抑郁症会导致患者退缩孤立,人际交往过程中冲突频发。长期抑郁更侵蚀身心健康,导致睡眠紊乱、食欲不振,甚至自伤、自杀念头滋生,严重阻碍青少年成长,让家庭陷入痛苦,给社会带来隐忧。而正念认知干预在抑郁群体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通过正念冥想训练,青少年能增强自我觉察,精准捕捉负面情绪源头,打破思维反刍怪圈。认知重构环节促使他们质疑消极认知,重塑积极思维,培养情绪韧性。应用时重视专业引导,从业者需深厚专业背景,精准把握干预节奏与深度,避免过度施压。对青少年个体差异要足够敏感,文化背景、性格特点都影响接受度,需因材施教。家校合作也不可或缺,家长、教师应配合营造持续支持氛围,巩固干预成效,防止复发。展望未来,研究将持续深化。借助科技开发智能辅助工具,如线上正念课程、实时情绪监测APP,拓宽干预渠道。再者联合多学科,融合神经科学探索大脑机制,优化干预流程。
综上所述,正念认知干预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价值,不仅能够缓解负面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还能够提高社会功能,为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翟绍征,易国萍,吴绍武,等.正念认知干预在焦虑抑郁青少年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32):158-161.
[2]陆玛丽,周丽君,刘训,等.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运用正念认知团体疗法的干预研究[J].心理月刊,2022,17(14):89-91.
[3]姚森,杨建中.正念及自我同情训练对青少年抑郁焦虑的影响[J].国际遗传学杂志,2020,43(2):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