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实体质量检测技术及工程案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4-30 12:14:52
/ 1

建筑结构实体质量检测技术及工程案例分析

何凌云

湖南千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结构安全与工程质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建筑结构实体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于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检测技术与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的融合,实现检测数据的可视化、网络化与智能判断,推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建筑结构;实体质量检测;无损检测;工程案例;检测技术

引言

建筑结构作为工程项目中承载力、稳定性与耐久性的核心,其实体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随着现代建筑形态的不断复杂化以及对工程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检测方法在准确性、效率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促使无损检测、智能识别与信息集成等新型技术逐步应用于实体质量检测领域。本文旨在通过对主要建筑结构实体质量检测技术的梳理与比较,结合典型工程案例,探讨检测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综合应用效果,为相关工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一、建筑结构实体质量检测技术概述与比较

当前建筑结构实体质量检测主要分为破损性检测与非破损性检测两大类。破损性检测以钻芯法为代表,通过钻取混凝土芯样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数据精度高,被广泛应用于重要结构强度的确认工作,但会对结构造成一定损伤,且钻取过程受构件位置与构造条件的限制。非破损检测则包括回弹法、超声波法、雷达法、电磁感应法等,其优点在于操作便捷、检测效率高、对结构无破坏,适用于大范围初步筛查与快速评估。其中回弹法通过测定混凝土表面硬度间接反映强度,但受表层碳化和表面质量影响较大;超声波法通过波速变化判断内部缺陷或强度等级,适用于裂缝检测、密实度评估等;雷达探测法可对埋设管线与钢筋分布进行可视化识别,在隐蔽工程检测中具有较大优势;激光扫描技术则能实现结构外观变形的高精度建模分析,广泛应用于形变监测与结构整体几何状态评估。在实际工程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测方法以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覆盖面。例如,在对桥梁、高层建筑、大型公共设施等复杂结构进行质量评估时,通常采用“无损筛查+局部钻芯验证”的组合方式,先通过雷达与超声波快速掌握结构整体状态,再对重点部位进行钻芯取样与实验室检测,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科学性。与此同时,基于BIM技术与信息集成平台的检测数据管理系统也日益普及,使检测结果能够实现可视化呈现、动态跟踪与多维对比,极大提升了结构质量评估的时效性与智能化水平。

二、典型检测技术的工程应用与技术优势分析

为了更好地说明实体检测技术的实际效果,本文以某大型会展中心项目为例,介绍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过程与成果。该项目为超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结构复杂、构件众多、施工周期紧张,对结构安全性与施工质量控制要求极高。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为全面掌握建筑主体结构的实体质量状况,项目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检测计划,采用回弹法与超声法联合检测混凝土强度,通过全站仪与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楼层标高与沉降位移测量,并在部分关键梁柱节点采用钻芯法进行局部验证。检测人员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等国家标准,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分区域布点检测。在施工过程中,检测团队面临施工资料不全、结构构件埋设深、检测面处理难度大等现实问题,通过采用新型检测设备如多通道超声波仪、便携式雷达扫描仪与三维激光扫描仪,提升了检测效率与操作灵活性。检测结果显示,项目混凝土强度普遍达到或超过设计等级,结构整体变形控制良好,钢筋位置布置基本符合设计图纸要求,仅在地下室局部梁端发现有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情况,已由施工单位按建议进行局部加固处理。整个检测工作历时近两周,形成了包括检测数据表、分析报告、问题清单与整改建议在内的综合成果,为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与后续运营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实体质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尽管当前建筑结构实体检测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实际工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亟需改进。首先是技术标准不统一,部分检测项目在不同地区或单位间存在方法选择、数据判定、误差范围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与权威性。其次是检测技术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对仪器操作不熟练、缺乏现场经验,导致检测结果误差较大或漏检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检测手段仍以点位检测为主,缺乏对结构整体性与时间序列变化的动态监测能力,难以实现结构长期状态评估与安全预警机制。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加快检测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检测方法、数据评价、报告格式的统一;二是加强对检测人员的专业培训与技能认证,提升检测工作质量;三是推动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建设,借助传感网络、数据采集终端与AI算法,实现对关键构件的全天候监测与预警;四是推动检测技术与BIM、GIS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检测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动态更新与可追溯管理。通过上述改进措施,有望显著提升实体质量检测的科学性、系统性与智能化水平,为建设高质量建筑工程提供坚实保障。

四、信息化与智能化在检测技术中的融合趋势

随着建筑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实体质量检测正从传统的人工操作向自动化、可视化、数据化方向快速转型。信息化平台可将各类检测数据通过网络上传至统一数据库,便于数据归档、查询与分析,同时为工程质量追踪与责任落实提供依据。基于BIM模型的检测结果可实现三维可视化定位,清晰展现结构缺陷部位与分布特征,提升数据解读效率。此外,激光扫描与图像识别等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使得裂缝识别、变形检测等传统难题得以有效突破。未来,检测机器人、无人机巡检、自动采样与传感器阵列等设备将在复杂结构、高风险区域的检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数据分析与故障识别,不仅能显著提升检测准确性与响应速度,还能推动建筑结构从“静态检测”走向“动态感知”和“智能预警”,从而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与运维保障。

五、结论

建筑结构实体质量检测是保障工程质量与结构安全的基础性工作,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结构形式的日益复杂,检测技术的专业化、系统化与智能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从多种常见检测方法出发,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全面分析了各类检测技术的特点、应用范围与操作难点,验证了多手段结合、系统集成在提升检测质量与效率方面的显著优势。未来,建筑行业应持续加大对检测技术的研发与投入,强化标准制度建设,提升技术人才水平,推动检测与信息化技术融合,以实现对建筑结构质量更全面、精准、智能的监测与管理,为建筑工程的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安全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文元,刘佳硕,谢菁.基于知识图谱的古建筑数字化研究综述:热点、趋势与前沿[J/OL].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26[2025-03-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178.N.20250326.1445.002.html.

[2] 刘雨钦,唐丽玉,郭泽宇.结合特征线的多视图建筑物三维重建[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5,48(03):103-106+110.

[3] 张俊峰,范富豪,张英豪,等.基于BIM+GIS的工程结构智能建造监测系统研究[J/OL].建筑结构,1-8[2025-03-30].https://doi.org/10.19701/j.jzjg.2024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