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4-30 13:00:14
/ 1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

厉陈慧

广德市人民医院 安徽省 242200


摘要:神经内科疾病通常病程较长、病情波动频繁,住院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依赖家庭支持系统共同应对疾病压力。患者亲属在长期照护与情绪投入中极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耗竭等心理问题,若缺乏系统干预,可能对照护质量及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面对这一挑战,护理工作需拓展服务边界,将亲属心理状态纳入整体护理评估与干预体系,通过多维手段提升其心理调适能力。本文旨在系统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探讨科学、可行的护理干预策略。

关键词: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亲属;心理健康状况;护理对策

引言

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致残率、高照护依赖性及康复周期长等特征,使患者家庭成员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容易引发持续性心理困扰。亲属在支持治疗与决策过程中所承受的情绪负荷,已成为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以家庭为核心的综合护理模式下,关注亲属心理健康已成为临床护理服务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必要从制度层面与实践路径中加以优化与强化。

1.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现状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亲属在长期照护过程中普遍面临显著的心理健康风险,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焦虑、抑郁状态、慢性压力反应及适应障碍等问题。这类心理困扰的产生与神经系统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密切相关。神经内科疾病通常具有病情波动大、功能障碍显著、康复周期长等临床特征,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亲属需长期承担高强度的陪护责任。在此过程中,亲属不仅需应对突发性病情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还需协调多重社会角色与照护责任之间的冲突,造成其情绪调节功能持续处于高负荷状态。部分亲属缺乏应对复杂疾病护理场景的经验与心理调适能力,进而导致应激水平升高、情绪耗竭加剧。

此外,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和沟通障碍亦加剧其心理负担,在疾病认知不足的背景下,亲属往往对治疗前景产生悲观预期,进一步激发负面认知与情绪反应。经济压力与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部分亲属在面对高昂医疗费用及生活支出压力时,易陷入持续性焦虑状态,缺乏有效纾解机制。在多种内外部应激源长期作用下,其心理健康状况逐渐恶化,表现出显著的心理脆弱性与适应障碍,对患者照护行为与自身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1]。

2.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应对亲属心理问题的对策

2.1 建立亲属心理评估机制

在神经内科护理体系中构建标准化的亲属心理评估机制,对于早期识别高危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应将心理评估纳入患者住院初期的常规护理流程,采用具备信效度的多维度评估工具,如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照护者负担量表(ZBI),以实现对情绪状态、照护压力及适应能力的量化识别。评估方式需结合访谈、问卷与行为观察法,确保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与动态性。同时,应根据亲属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及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水平制定差异化评估策略,避免因评估方法不当而造成结果偏差。护理人员需具备心理测评基础知识及干预意识,能够对初步筛查结果作出专业判断并适时转介至心理专科或多学科团队协作干预。此外,应设立电子化心理档案,实现对亲属心理状态的阶段性跟踪与纵向管理,从而为个体化干预计划的制定与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2.2 实施个体化心理支持干预

实施个体化心理支持干预是提升神经内科照护质量的关键环节,应在系统评估基础上,构建具针对性的干预路径。干预方案应根据亲属的心理承受能力、照护角色特征及社会资源可及性进行定制化设计。对于焦虑倾向显著者,可引入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与认知行为干预,调节其对疾病发展的过度担忧。对于表现出抑郁情绪的亲属,应强调情绪表达通道建设,并辅以心理教育及积极心理学理念,激发其内在心理弹性。护理人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与共情能力,能够在非评价性氛围中开展有效对话,缓解其孤独与无助感。应利用情境模拟或角色扮演等方法,提升亲属应对突发情况的心理调适能力与照护自信心。同时,可引入小组支持干预模式,建立由具有相似照护背景者组成的情感支持网络,增强亲属之间的信息共享与经验互助。所有干预措施应动态调整,并设立干预效果评估机制,确保干预目标的阶段性达成与持续性优化[2]。

2.3 优化护患沟通与信息支持

提升神经内科护理服务中的护患沟通质量,应以系统性信息支持策略为基础,构建多层次的沟通路径。由于神经系统疾病复杂性高、病情进展不可预测,亲属对诊疗信息的迫切需求与医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极易造成认知混乱与情绪失衡。因此,需设立信息管理责任岗,由专业护理人员主导信息协调与沟通反馈机制。通过标准化沟通流程,结合疾病阶段推送个性化病情讲解、护理策略及康复信息,有助于降低亲属的不确定感。针对重点照护者群体,可定期组织小范围信息通报会议,以互动式问答形式提升信息理解深度与参与感。此外,建设信息支持平台,如移动端护理信息推送系统、智能随访系统等,可实现护理知识的时效性传播与亲属心理困扰的及时回应。在沟通过程中应重视非语言线索识别,合理运用共情反馈与积极倾听技术,形成开放、尊重、透明的沟通氛围,提升亲属对护理服务的信任度与配合度。

2.4 构建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

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应对神经内科患者亲属的心理支持需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神经系统疾病常伴随长期功能障碍及认知损伤,对家庭结构及照护系统构成持续性冲击,仅凭单一护理干预难以满足其复杂化心理支持需求。因此,应组建由护理人员、心理治疗师、神经科医师、康复治疗师及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多学科协同团队。各专业成员依据职责分工协同开展心理评估、应对策略指导与资源整合干预,提升干预的综合性与适应性。团队应定期召开照护讨论会,针对亲属的心理状态变迁、生活适应难题及照护负担指数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具体干预路径。特别是在患者认知障碍或意识障碍状态下,亲属面对长期决策压力和角色冲突的现象尤为突出,需联合精神卫生服务介入强化支持。此类协作模式应注重沟通机制的制度化,确保信息在团队间的闭环传递与跨专业整合,使干预更具连续性与实效性,切实提升亲属心理照护质量与护理系统功能反应能力。

2.5 增强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护理人员的心理服务能力是推动神经内科亲属心理干预实效落地的核心保障,需从专业知识培训、服务技能强化与职业心理支持三方面协同提升。在知识维度,应系统引入心理评估理论、情绪调节策略与应对性心理干预方法,使护理人员具备识别与干预亲属心理异常的理论基础。技能层面,应加强情绪识别能力、非语言沟通技巧及高压情境下的稳定表达训练,通过模拟情境教学及临床实训方式强化实际操作能力。在服务实践中,护理人员面对高强度工作负荷及亲属情绪外化反应,容易产生共情疲劳及情绪耗竭,进而影响干预质量。因此,应建立护理人员心理减压与支持体系,如设立情绪疏导小组、提供心理咨询资源与开展职业支持性督导机制,增强其心理韧性与服务持续力。同时,应开展心理护理胜任力评估,动态追踪护理人员服务效能,及时调整培训内容与支持路径,确保其在高压临床环境中具备稳定、专业的心理支持能力[3]。

2.6 提高亲属参与护理过程的积极性与合作性

提高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亲属参与护理过程的积极性与合作性,能够有效促进亲属的心理适应与支持患者的康复。首先,应通过建立系统化的亲属教育培训机制,使亲属理解疾病的基本情况、治疗方案及康复目标,增强其对护理过程的信任感和参与感。其次,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护理的各个环节中积极与亲属沟通,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亲属正确面对患者的病情发展,减少其焦虑情绪。通过定期组织亲属会议或小组讨论,护理人员可以让亲属分享心得体会,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促进亲属在治疗与护理中的主动性。此外,在患者的日常护理中,给予亲属适当的参与机会,如协助简单的护理操作、配合康复训练等,不仅可以减轻亲属的无助感,还能提升他们对护理团队的合作意愿。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对亲属的参与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也能增强其持续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亲属与护理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最终促进患者康复过程中的整体效果。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构建一个积极互动、共同参与的护理环境,为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持基础。

3.结语

总而言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亲属在长期照护过程中常常面临多重心理困扰,其情绪状态、适应能力及心理负荷直接影响患者康复节奏与护理服务质量。有效的护理对策应聚焦于心理评估机制的完善、个体化支持干预的实施、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构建以及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通过系统化、人性化的心理护理服务,能够有效缓解亲属的心理压力,增强其照护信心,进而提升整体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与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倩,张飞飞,张文静.支气管哮喘患者家属心理压力评估与影响因素分析[J].心理月刊,2024,19(24):137-139+149.

[2]王瑞,侯敏,邓卓青.急诊意外创伤患者家属心理应激水平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4,28(08):134-137.

[3]常傲然,卢俊伟,张晴,等.听神经瘤患者亲属照顾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养生保健,2023,41(09):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