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大坝施工中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5-24 17:35:22
/ 1

水利工程大坝施工中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杨晶

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吉林省 130000


摘要:本文深入研究了水利工程大坝施工中的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通过分析碾压混凝土的材料特性、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及常见问题处理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该技术的核心要点。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材料选择、精确的配合比设计、规范的施工工艺以及严格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碾压混凝土大坝施工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水利工程;大坝施工;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

1引言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大坝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碾压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筑坝材料,具有施工速度快、造价低、温控简单等显著优势,已成为现代大坝建设中的重要选择。本文旨在系统分析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关键环节,为大坝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通过深入研究碾压混凝土的材料特性、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实际工程中更好地应用这一技术,确保大坝工程的施工质量和长期安全运行。

2碾压混凝土的材料特性

碾压混凝土作为大坝建设的关键材料,其特性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耐久性。水泥选用中热或低热硅酸盐水泥以降低水化热,控制温度裂缝风险,同时需考虑细度、凝结时间和强度等级。骨料应采用坚硬、级配良好的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80mm)以及含泥量低的天然砂或人工砂,严格控制吸水率、坚固性和碱活性。外加剂方面,减水剂可降低水胶比,引气剂提升抗冻性,缓凝剂延长凝结时间,必要时还可使用膨胀剂、防水剂等。所有外加剂必须通过试验验证其相容性。

3碾压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需兼顾强度、耐久性、工作性和经济性,遵循"两低一高"原则(低水泥用量、低水胶比、高掺合料用量)。水胶比宜控制在0.45-0.55,单位用水量80-110kg/m³。水泥用量60-120kg/m³,矿物掺合料掺量30%-60%,以降低水化热并提高耐久性。骨料级配遵循最大密实度原则,确保良好的工作性和压实性。通过优化配合比设计,可有效控制温升、提高性能并降低成本,为大坝工程质量提供保障。

4碾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

4.1拌和与运输工艺控制要点

碾压混凝土的拌和工艺直接影响材料均匀性和工作性能。必须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进行拌和,确保水泥、骨料和外加剂充分混合。拌和时间应根据配合比特性和设备性能严格把控,最低不少于60秒,对于掺加粉煤灰等掺合料的混凝土应适当延长拌和时间。运输环节需重点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工作性保持,运输车辆应选择专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高温季节应采取遮阳降温措施,雨季需做好防雨准备。运输过程中严禁加水,若出现坍落度损失过大情况,可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添加适量减水剂进行调整。

4.2摊铺与碾压施工关键技术

摊铺作业应采用专业摊铺设备,遵循"薄层、快铺、连续"原则。每层摊铺厚度控制在30-50cm范围内,过厚会影响压实效果,过薄则降低施工效率。摊铺前需对基层进行充分湿润处理,但不得有明水积聚。摊铺速度应与拌和、运输能力相匹配,保持连续均匀作业。碾压工序应采用自重10-15t的振动碾,按照"先静压后振压再静压"的顺序进行。振动碾压时行驶速度控制在1.0-1.5km/h,振幅和频率根据混凝土特性调整。碾压遍数需通过工艺试验确定,通常为6-10遍,以表面出现均匀浆液为合格标准。

4.3层间处理与养护管理要求

层间处理质量直接影响大坝整体性和防渗性能。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时间应控制在初凝前(一般4-6小时),超过时限需进行严格的层面处理。处理措施包括:高压水枪冲毛处理、刷毛机处理、铺设水泥净浆或砂浆等。施工缝处理应设置梯形或三角形键槽,缝面清理至无松动骨料后涂刷界面剂。养护管理应从混凝土终凝后立即开始,采用覆盖保湿养护方式,保持混凝土表面持续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重要部位应延长至28天。养护期间要定时检查混凝土表面湿度,避免出现干湿交替现象。冬季施工时还需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受冻。

5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5.1原材料质量控制体系

原材料质量是碾压混凝土施工的基础保障,必须建立严格的进场检验制度。水泥需重点检测安定性、凝结时间和强度指标,优先选用中低热水泥。骨料质量控制包括级配曲线、含泥量、针片状含量等关键参数,粗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80mm。外加剂须进行与水泥的适应性试验,确保性能稳定。所有进场材料必须"先检后用",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档案。特别要重视碱骨料反应预防,对骨料碱活性进行严格检测。

5.2施工过程质量监控要点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需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拌和站实行"三检制":开机前检查、过程抽检、出厂检验,重点监控VC值(5-15s)、出机温度(不宜超过30℃)等参数。摊铺环节控制层厚偏差在±2cm内,采用插钎法实时检测。碾压质量通过核子密度仪检测压实度(≥98%),表面平整度采用3m直尺检查(间隙≤5mm)。特殊气候施工时,需加密检测频率,及时调整施工参数。

5.3成品质量检验与评估方法

成品检验采用"有损+无损"相结合的方式。有损检测包括28d抗压强度(合格率≥90%)、抗渗等级(≥W6)、抗冻等级(≥F100)等指标测试。每500m³钻取1组芯样,检测层间结合质量和密实度。无损检测运用超声波测速(波速≥4000m/s)、回弹法(强度推定误差≤15%)进行大面积普查。建立数字化质量档案,实现检测数据实时上传、分析预警,为工程验收提供科学依据。

6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6.1离析问题成因与防治措施

离析问题主要由材料级配失衡和施工操作不当引起。预防关键在于优化骨料连续级配,控制粗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铺层厚度的1/3。运输过程应采用防离析专用车辆,卸料时保持垂直下落高度小于1.5m。摊铺环节确保均匀布料,避免骨料集中。出现离析时,应立即挖除粗骨料富集区,回填同配比砂浆后重新碾压。对严重离析部位,需整层清除后重新铺筑,并加强该区域的质量检测。

6.2泌水现象控制与处理技术

泌水问题防治重点在于配合比优化和施工时机把控。严格控制水胶比在0.55以下,优选高效减水剂降低用水量。碾压时机控制在VC值5-10s时最佳,避免过早或过晚碾压。对已泌水表面,应在初凝前采用真空吸水装置处理,吸水后立即进行二次碾压。大面积泌水区域可喷洒适量水泥干粉吸收水分。处理完成后需加强该区域的养护,防止表面强度降低。

6.3裂缝综合治理方案

裂缝防控采取"防为主、治为辅"的原则。通过掺加30%以上粉煤灰降低水化热,浇筑温度控制在28℃以下。采用分层分块浇筑,层间间隔控制在5-7天。表面裂缝采用环氧砂浆封闭,深层裂缝进行化学灌浆处理。对贯穿性裂缝需进行专项设计,采用预应力锚索等结构补强措施。所有裂缝处理后均需进行压水试验验证,并建立长期监测系统跟踪发展情况。

7结语

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作为现代大坝建设中的重要手段,其科学应用对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文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成功的碾压混凝土施工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特性、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只有在每个环节都做到科学合理、严格规范,才能确保碾压混凝土大坝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性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还将继续发展完善。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应用,提高施工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完善质量检测和评价方法。同时,加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质量管理意识,也是确保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经验积累,碾压混凝土技术必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猛,余超.水利工程中碾压混凝土大坝施工技术的应用[J].水上安全,2023(4):182-184.

[2]何邦旭,沈国武,熊涛.高海拔寒冷地区碾压混凝土大坝温控施工技术研究[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23(2):24-29.

[3]任小朝.大坝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在下浒山水库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21,11(8):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