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内蒙古赤峰市 024005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中国青年群体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关键作用。分析了他们的特点、当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信息时代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研究还提出了有效培养青年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青年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策略
一、青年群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
(一)定义青年群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青年群体”是指通常处于十几岁到三十岁出头的个体,这一关键时期伴随着显著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这一人群由于其充满活力、适应性强以及创新潜力巨大,对未来社会经济和文化格局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的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群体之间的集体身份和归属感。这种意识体现了对共享文化遗产、价值观和超越个体民族身份的共同愿景的认同和接受。这种意识对于国家的凝聚力、稳定性和统一性至关重要,促进了和谐与一体化的社会。
(二)青年群体在培养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起着关键作用
青年群体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起着关键作用,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青年天生对新思想和新观点更为开放,这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团结和共同身份的概念。这种开放性有助于吸收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则,这些原则强调包容性和各民族间的相互尊重。
青年在社会运动和社区活动中的角色也至关重要。青年通常是基层倡议和志愿者项目的核心,这些项目促进了族际理解与合作。这些活动提供了实际经验,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观,培养了参与者的归属感和相互支持。
二、分析当前形势与挑战
(一) 分析当前中国青年群体的特点与态度
当前中国青年群体的特点是多样性、技术精通和全球视野。这些青年,通常年龄在十几岁到三十几岁之间,成长在经济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和全球文化交流增加的时代。这一代人受教育程度较高,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享有高等教育和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在态度方面,中国青年表现出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抱负的结合。他们尊重并维护文化遗产和民族自豪感,但也对新思想和全球视角持开放态度。
(二) 探讨当前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
中国当前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对青年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显著影响。数字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广泛使用重新塑造了青年如何与信息互动以及如何形成他们的身份认同。这些平台为文化交流和国家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机会,但也使青年接触到大量的外部影响和意识形态。
此外,文化自豪感的复苏和政府促进国家团结的举措在塑造青年态度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教育改革、爱国主义活动和媒体节目强调统一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性。然而,这些努力必须不断适应,以保持对不断变化的青年兴趣和期望的相关性。
文化环境还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动态互动。虽然重视保留和庆祝中国传统文化,但也越来越接受当代和全球文化潮流。这种双重强调需要一种整合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现实的文化教育的细致方法。
(三) 突出当前面临的挑战,如信息时代的多样化、全球化等
在当今时代,培养青年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几大挑战。信息时代的特征是数字媒体的普及和即时信息的获取,导致了信息景观的多样化和碎片化。青年被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观点和文化影响所淹没,使得维持一个连贯的国家认同变得具有挑战性。
全球化进一步复杂化了这种景观,通过促进跨国互动和文化交流来增强相互理解和经济机会,但也可能削弱民族认同,并在全球和本地价值观之间产生紧张。中国青年在应对这些全球影响时,往往面临着在国家身份和全球公民抱负之间取得平衡的挑战。
同时,技术进步的快速步伐和数字通信的不断演变也在有效地接触和吸引青年方面带来了挑战。传统的培养国家意识的方法可能无法引起习惯于动态和互动数字体验的这一代人的共鸣。因此,有必要创新和调整策略,以利用新媒体和技术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培养青年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与方法
(一)教育与教学方法
1.学校课程的调整与创新
调整和创新学校课程对于培养青年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这包括修订现有课程,将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和公民责任等内容纳入其中。此外,推出跨学科模块,强调族际理解和团结,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对国家共同体的归属感。
2.校外教育活动的加强
加强校外教育活动可以补充课堂教学,通过提供实践学习和实际参与的机会来实现这一目标。文化交流项目、社区服务项目和历史遗迹参观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接触多样的文化体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性。此外,组织有关国家团结和身份认同的讲习班和研讨会,可以激发参与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对话。
(二)媒体与传播
1.提高传统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传统媒体平台在塑造公众舆论和传播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传统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涉及促进对文化和社会问题的平衡和包容性的报道。通过突出族际合作、文化多样性和国家团结的故事,传统媒体可以有助于培养青年的集体身份感。此外,推广道德新闻实践,抑制煽情主义,可以帮助建立观众的信任和信誉。
2.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
利用新媒体平台对于接触青年观众和传播有关国家团结和文化遗产的正能量信息至关重要。社交媒体、在线论坛和数字内容平台提供了互动渠道,用于分享庆祝多样性和促进跨文化对话的故事、视频和多媒体内容。与青年文化共鸣的影响者和内容创作者合作,可以扩大这些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增强青年的归属感和对中国身份的自豪感。
(三)社会参与与志愿服务
1.鼓励青年参与社区建设与公益活动
鼓励青年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活动,可以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青年主导的社区清洁活动、环境保护项目和志愿辅导计划等倡议,为青年提供了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机会,同时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共情。提供奖励如表彰奖和奖学金,可以激励参与并维持长期参与。
2.支持青年组织的发展与活动
支持青年组织的发展和活动,对于赋予青年文化认同和社区参与的自主权至关重要。建立青年俱乐部、文化协会和领导力发展项目,创建了网络、技能建设和合作项目的空间。这些组织可以作为促进文化交流、组织宣传活动和发起草根倡议的平台,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并促进多样化青年群体间的团结。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
1.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于培养青年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至关重要。将传统艺术、音乐和文学融入教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既保留了文化遗产,又提供了创造性表达和探索的机会。庆祝中国传统和习俗的文化节、讲习班和展览,提供了沉浸式体验,加深了青年对文化根源的联系,促进了代际对话。
2.鼓励青年参与当代文化创作与传播
鼓励青年参与当代文化创作与传播,赋予青年对中国文化动态演变的贡献权。提供展示青年才能的平台,如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和数字媒体,促进了创造力和创新,同时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与文化机构、创意产业和国际伙伴合作,增强了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参与的机会,使中国青年在世界舞台上成为文化大使。
四、 结论
总之,在青年群体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凝聚力至关重要。通过利用教育改革、媒体参与、社会参与和文化传承,利益相关者可以有效应对信息时代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全面且适应性强的方法将确保青年群体拥抱并推广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21(5):1.
[2]如何理解“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N].人民日报,2009-09-13(7).
[3][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