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产商品质量检验研究院
摘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是保障消费者权益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络销售渠道占比逐年攀升,线上购物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传统的线下抽样方式难以全面覆盖新兴业态,如何对网络商品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管成为监管机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监督抽查的原理着手,针对网络抽查的特殊性进行深入剖析,从现状、挑战、优化路径等方面探讨网络抽样方式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网络抽样;方式
1网络抽样方式的现状与特点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在网络购物日益普及的今天,电子商务的多元化使得产品流通链条复杂化,传统抽查方式存在盲区,网络抽样方式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抽样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网络抽样通过模拟消费者网购行为,直接对线上销售产品进行抽样检测,更贴近实际消费场景。
其次,网络抽样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筛选高风险商品,通过区块链技术固定电子证据,确保抽检过程可追溯。具有广泛性。网络平台涵盖了众多商品种类和品牌,能够充分反映市场现状,提高抽查的代表性。
然而,网络抽样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网络抽样样本的真实性难以保证。由于网络购物存在虚假信息、刷单等现象,可能导致抽查结果失真。另一方面,网络购物在快递运输过程中可能存在导致样品污染、损毁或调包等情况,导致无效抽样。另外,数据壁垒可能导致部分信息无法获取,平台数据开放度不足,监管部门难以获得完整交易信息。
2网络抽样面临的主要挑战
2.1法律与程序问题
首先,网络抽样的合法性一直备受争议。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明确了抽查的合法性,但在网络环境下,对于“产品”定义的界定、抽样对象的选择以及抽样行为的合法性,都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持。其次,网络抽查的主体认定困难,网络店铺可能存在“异地注册、虚拟经营”的现象,责任主体难以追溯。此外,网络抽样的证据认定也面临挑战。由于网络信息的易修改性,确保抽样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及如何进行证据保全,已成为网络抽样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2.2技术与操作难题
首先,在传统的线下生产或商品流通环节进行抽样检测时,通常会尽量选取同一批次生产的产品,或者是同一时间进货的产品。这样做的原因是同一批次或同一进货时间的产品在生产条件、原材料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抽取这样的样本进行检测,得到的结果能更好地反映该批次产品的整体质量情况,也就是让抽查结果更具代表性。然而在网络抽样时,由于网络销售的特点,很难准确把控所抽取的产品是否来自同一批次或者是同一进货时间。不同批次的产品,因为生产时间不同,可能在原材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当把不同批次的产品混合在一起进行检测时,如果检测结果显示不合格,就很难确切知道具体是哪一个批次的产品出了问题,进而难以精准地对有问题的批次产品实施召回处理或者进行针对性的整改。
其次,网络抽样的样本信息获取难度较大。目前工业产品(尤其是非消费品)缺乏统一的标签标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导致生产企业自行决定标注信息,可能遗漏关键信息,部分企业为规避责任,故意模糊标注,厂名厂址错写漏写,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实际标签与网页展示信息可能不一致,抽样对象往往难以直接接触,导致信息无法进一步核实。另外平台商户可能销售来源不明的产品,或篡改、撕毁原标签以规避监管。这些情况,导致收到实物后发现标签无效,如存在关键信息缺失,可能无法追溯责任主体或判定合格性,导致抽样作废。
此外,网络抽样过程中,如何确保样本的随机性和代表性也是一个难题。在传统抽样中,可以通过随机抽取样本的方式来实现,而在网络抽样中,由于样本来源的多样性,如何确保样本的随机性和代表性,避免样本偏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终,网络抽样的样品在快递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受多种风险:环境中的灰尘和化学物质可能对其造成污染;运输途中的颠簸和碰撞可能导致损坏;甚至存在被替换的风险。这些情况的发生,将使得抽样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导致无效抽样,无法用于后续预定的检测和分析工作。
2.3协同监管困境
跨区域执法协调成本高,尤其是在涉及生产商、平台内经营者、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分属不同地区时,平台责任边界模糊。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责任归属难以明确,导致执法效率低下。
网络抽查的监管面临诸多不可控的情况,网络店铺可能存在“异地注册、虚拟经营”的现象,责任主体难以追溯;平台责任边界模糊,部分平台对入驻商家资质审核不严,监管追责机制还不完善,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监管上的困境。此外,网络抽样的证据认定也面临挑战。由于网络信息的易修改性,确保抽样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及如何进行证据保全,已成为网络抽样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3对网络抽样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完善法规与标准体系
首先,针对购样环节,规范应明确抽样比例、抽样范围和抽样方法,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在取证环节,应规定取证流程、取证方式和取证标准,确保证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送达环节,应明确送达主体、送达方式和送达期限,确保抽样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其次,制定《网络销售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强化平台对商户的审核义务,明确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平台应建立健全商户准入机制,对商户的经营资质、产品标识及质量等进行严格审查。同时,平台应承担起数据共享责任,为监管部门提供必要的抽样数据支持。
此外,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网络抽样的监督和指导,确保抽样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对于违反规范的行为,应依法予以查处,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3.2技术创新赋能全流程监管
通过AI分析历史投诉差评数据,系统能够精准定位高风险商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抽查。
此外,区块链存证技术的应用为产品质量监督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保障。从下单、支付到物流签收,全程上链确保了数据的不可篡改,使得产品质量监督具有更高的可信度。这一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为了进一步加强物流监控,我们与头部物流企业合作,对抽检样品启用“专线物流+全程录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实时监控样品的运输过程,确保样品的安全,还能对物流环节进行监督,防止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3.3构建协同治理机制
市场监管、公安、网信等部门应携手合作,共同构建线上抽检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抽检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共享,确保各部门在抽检工作中的信息同步,提高问题商品的发现和处理速度。
电商平台需设立专门的“抽检绿色通道”,确保监管部门能够迅速锁定问题商品并进行下架处理。同时,电商平台应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建立完善的问题商品追溯机制,确保问题商品的源头可追溯,责任可追究。
3.4强化结果应用与闭环管理
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实现产品质量信息的互联互通,确保网络抽样的结果得到广泛地应用。建立“抽检一曝光一处罚一整改”全链条机制,对多次不合格企业实施黑名单制度。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确保产品质量。推动抽检结果与信用体系挂钩,通过联合惩戒提高违法成本。
结论
伴随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和进步,对网络商品的品质进行监督抽查已逐渐成为惯例。我们需确保网络抽样的方法既科学又公平,保障监督抽查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掌握监督抽查的原理,理解其核心与深层含义至关重要,同时结合网络商品营销的实际情况来细致观察与分析抽查流程。抽样过程应严格遵循技术规程,不可草率模仿现场抽查的方式,亦不能单纯关注行政操作的规范性。否则,即便抽查过程看似“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行政行为本身无误,也可能导致监督抽查的判断失误,甚至得出错误结论,这一点务必要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警觉。
参考文献:
[1]徐贺婷,董新鑫.简谈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的有效性[J].大众标准化,2022,(16):37-39.
[2]陈玲,吴泓,黄洪.线上产品质量抽查工作方法初探[J].海峡科学,2022,(04):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