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环地质勘查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4-01 23:43:14
/ 1

水工环地质勘查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郑志刚

身份证号码:410306198801240512


摘要:水文环境地质勘查在应对地质灾害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确保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石,同时对促进城市化及基础设施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持续优化水文环境地质勘查的技术与手段,增强对勘查数据的解读精度及科学性,以便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更为精确的解决方案与技术路径。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勘查;地质灾害治理;应用

1水工环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概述

1.1水工环地质勘查意义

工程勘查领域中,水工环地质勘查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是水利与环境工程建设的必要步骤,起着关键作用。涉及众多探测手段与技术,水工环地质勘查的主要任务是为工程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管理提供关键信息,保障工程项目的稳定与安全。这一勘查环节至关重要,通过对地质与环境状况的深入探究与分析,它能够为水利和环境工程的建设提供安全保障,并优化勘查工作的效率。

1.2地质灾害的含义及其类型划分

地质灾害指的是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导致的地质结构破坏现象,这些现象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生产活动。作为一种深层且复杂的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与经济损失。按照成因,地质灾害可以划分为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两大类。

在具体运用场景下,地质性灾害可根据其独特性质进行系统化归类,比如依照地貌形态的不同,可将其区分为山谷灾害、丘地灾害、平原地带的灾害等类型;依据灾害发生的时段长短,可区隔为突发性灾害与缓发性灾害;再按照受灾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影响农业的灾害与影响城市的灾害等。对地质性灾害进行细致分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其特性及发生机理,进而实施针对性的防灾减灾策略,以期降低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2水工环地质勘查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2.1水文地质调查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水文地质勘查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主要是因为地质灾害的产生是内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内部因素涉及地形特征、斜坡结构、地层的岩石性质以及区域性的地质构造等方面;而外部因素则包括降水量、地下水位变化、地震活动、植被覆盖、自然风化作用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等。进行水文地质勘查的核心目标,就是详细掌握灾害发生区域的水文地质状况,尤其是降水对灾害形成的影响。在强降雨或是连续降雨的情形下,地表水渗透作用增强,对裂隙和岩层界面产生显著的削弱效果。此外,随着地表水渗透到地下深处,坡体重量明显增加,加上不同岩层和裂隙界面间的削弱作用,导致岩层间的结合力大幅下降,从而引起上部岩层沿坡面向下滑动,最终可能导致滑坡或岩体崩塌等灾害的发生。因此,在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水文地质勘查的重点在于查明区域内地表水的分布规律(例如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地下水的运动状况,这些都是通过地面巡查、抽水实验、注水实验等手段来完成的勘查任务。

鉴于广东省某地区连续遭遇强降水,导致居民生活区域边缘地带出现大规模地表水下渗现象,这一情况促使了地表的滑坡变形,并形成许多密集的小型裂缝,更有甚者,部分居民的房屋墙体出现了拉伸裂缝。为此,对该灾害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水文地质研究,研究发现居民点地表的岩土结构较为松散,极容易因地表水的作用而产生不均匀的下沉。根据这些调查结果,治理措施可规划如下:①在居民生活区域周边构建一套排水系统,以便将多余的水分疏导至其他地方,例如池塘;②对居民生活区的地面进行硬化处理,以此降低地表水的渗透率,减少下渗现象。

另外,水分状况是造成泥石流灾害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在对泥石流灾害进行整治的过程中,水的问题显得尤为关键。例如,某地区在遭遇强降雨时,陡峭的山坡表面诱发了四起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冲刷带长度达到了大约200米,对坡下居民的生活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针对这种类型的泥石流,治理策略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移除陡坡上的松散堆积物,这能够有效地防止泥石流的发生,但此法工程量巨大,耗时较长,并且可能对周边自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二是建造排水设施于堆积物集中区域,把地表水流引导至排水系统中,并排入其他地方,从而消除泥石流发生所必需的水动力条件。

2.2工程地质调查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工程地质勘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地质构造状况构成了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而水文状况则通常作为触发因素。工程地质勘查的核心内容包括:①岩石和土体的构造特征,例如各类结构面的存在(如裂隙、风化层、岩层界面等),这些结构面的出现不仅会削弱岩体的整体强度,还可能在特定方向上形成脆弱带,一旦遭遇降水等外部条件,便很可能导致滑坡的发生;②岩石的性质,如果受灾区域岩石坚硬,则易于形成陡峭的斜坡,再加上后期地质构造活动和节理的影响,很可能产生悬空的陡坡,这样在地表水的作用和岩体自重的影响下,便易发生滑坡或崩塌等灾害。另外,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并非相互独立,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支持和影响的关系。所以在进行地质灾害的治理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

位于广东南部的一座金属矿山,在其开采区的一段斜坡上,形成了三组地质裂缝。这些裂缝将岩石切割成众多块状,其裂缝的交汇线均指向坡外,且倾斜角度与坡面的倾斜度大致相同,显示出该陡坡的岩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裂缝的发育使得裂缝表面风化加剧,在陡峭的山坡上堆积了大量碎裂的坡积物,这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条件。为应对此类灾害,提出的治理措施包括:①在沟谷底部建设拦石墙,并配备排导槽、坡面排水沟以及植树造林;②实施搬迁避让措施,同时进行斜坡绿化和修复截水排水沟。

2.3环境地质调查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地质灾难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同时也对受灾区的自然生态造成了显著的破坏,诸如出现大量裸露的岩石层、泥沙俱下的侵蚀区、山体滑坡堆积物、河道的阻塞以及湖泊的堰塞等情况。鉴于此,对环境地质的详细勘查在地质灾难的防治工作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环境地质勘查在应对地质灾难时的实际运用,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关键环节:①分析已发生的地质灾难对受灾地区环境的破坏程度,例如是否出现了大范围的裸岩、滑坡堆积物、泥石流侵蚀区、河道阻塞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就必须针对受灾地区开展生态环境的修复研究;②预测潜在地质灾难对受灾区域可能带来的影响。

针对该矿山所遭遇的生态环境挑战,其对周边自然环境的破坏不仅导致了生态失衡,同时也增加了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风险。所采纳的整治计划,不仅实现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复苏,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地表水资源的过量消耗。在降水充沛的时节,该方案能够有效收集雨水,预防城市内涝的发生;而在干旱季节,又能利用收集的雨水资源进行农业灌溉。由此可见,在深入进行环境地质勘查的前提下,针对实际的环境地质隐患,例如植被损坏、地貌景观的破坏、土壤侵蚀以及土地资源的过度占用等问题,依据当地的生态系统特点,制订针对性的整治措施,才是最为节省成本且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结论

水工环地质勘查作业为地灾防治与预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通过对勘查现场的深入调查与多维信息技术的融合运用,我们得以对灾害风险进行更准确的评估与前瞻性预测,进而拟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随着技术的持续优化和提升,水工环境地质勘查在地质灾害的管控与防范领域必将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安树隆.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华北自然资源,2021(04):114-115.

[2]李莹.地质灾害治理中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应用研究[J].新疆有色金属,2021,44(04):59-60.

[3]伏勇强,姜倩倩.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11):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