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废环境管理及污染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4-01 23:43:14
/ 1

危废环境管理及污染对策研究

陈明

身份证号码:430822198810240080


摘要:随着危废物数量不断增加,其种类与成分也愈发复杂,这为危废物治理工作带来极大挑战,给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为此,在实践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加大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力度,采取必要且科学的措施,不断完善管理与治理方案,以实现对危废物的有效治理,进而为人民群众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危废环境管理;污染;对策

1危险废物的相关概述

依据危险废物的辨识准则及其处理方法,被界定为具有危害性的固态废弃物,这类废弃物在经过辨识标准的认定后,会被纳入我国公布的风险废物名录之中。

这类废物普遍具备一些共有属性,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反应活性、腐蚀性、可燃性以及传染性等特征,它们对生态环境中的动植物存在极大的杀伤力,对环境本身的损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危险废物可能呈现半固态、固态、液态,甚至是有包装的气态形式。目前,危险废物的产量不断增加,种类日趋多样化,涉及的行业范围亦在扩大。假如我们对这些危险废物不实施有效的规范管理,就可能导致非法丢弃或转移等行为,进而对我国的环境和公民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破坏生态平衡,并阻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进行。在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之后,环境治理受到了高度重视,对危险废物的管理亦被提上日程,这对推动我国环境治理工作的进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危废物污染防治的主要方法

2.1焚烧法

这是危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是指将危废物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燃烧,将固体废物转化为气体与灰渣。其处理效率极高,通常情况下,燃烧前与燃烧后,废物体积能够缩小80%以上,且经高温燃烧处理后,危废物自身的性质更加稳定。这一方法虽然能够有效处理危废物,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极易导致大气污染及其他环境问题的出现。

2.2填埋法

填埋是危废处理处置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类方法,即将危废填埋到预先进行了防漏、防渗处理的填埋场当中,再充分压实,以减少危害性。这种方式整体操作简便,成本投入较少,但这并非资源化处置方法,且可能会引起二次污染。实际使用时,需要确保填埋场远离水源,并做好了充分的防渗、防漏处理,避免有害物质渗透到地下水或土壤中,填埋结束后还应定期检测土壤、水质,确保环境要素安全。

2.3固化处理

固化处理技术涉及种类较多,当前在危废物处理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固化处理技术主要有药剂、玻璃固化及水泥固化处理。但固化技术不能对含有油污的危废物进行处理,因为这类物质含水量较高,且存在较大颗粒物。为此,在固化处理技术运用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利用其处理油污或含有油污的危废物。

2.4化学法

化学处理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将原本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或其他便于处理的形态。比较适合应用在一些特定危废处理中,如含重金属废弃物、含油废弃物等,能直接针对性地去除相关有害物质,但通常要使用专门的化学试剂与设备设施,并展开精确化控制。处理过程所产生的废水、废气等都应当严格控制和全面处理。

2.5生物法

生物处理本质上就是借助微生物分解危废中的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或能源,整体具有环保、低耗等特点,十分适合处理有机废物,但所需时间较长,对于微生物种群的选择要求比较严苛。实际使用时需要提供适宜的生物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和营养物质等,处理完成后还需进行有效的废水处理和废气控制。

3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对策

3.1明确监管职责,做好管理交接

在危废管理的多部门交叉职责方面,相关部门明确各自的监管角色尤为重要,这样可以确保责任明晰,避免管理空白或重叠。生态环境部门作为主要的监管机构,负责协调和监督整个危废管理体系的执行和合规性。例如对于医疗废物的管理,卫生健康部门负责行业规范的制定,生态环境部门则需要确保这些规范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一致性,进行跨部门的政策衔接。此外,城市管理部门在处理生活垃圾中的危险废物时,需要与生态环境部门共同作业,确保分类收集和处置流程符合环保要求,从而形成有效的管理闭环。交通运输部门在危废运输过程中的职责也应当明确。由于危废运输涉及公共安全与环境风险,交通部门需与生态环境部门紧密合作,确保运输工具、路线和操作符合严格的环保标准和安全规定。应急管理部门在处理废弃危化品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其需要建立紧急响应机制,处理意外泄漏等突发环境事件,保障公共安全和环境健康。在这一过程中,应急管理部门的行动指南和程序必须与生态环境部门的政策保持一致,确保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危机。

3.2建设危废处理设施

为减少危废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影响,还需建设先进、高效的处理设施。在建设前,应先对区域内危废产生量、类型、特性等展开充分调查,以此进行合理规划。通常设施选址应尽量靠近产生源,以降低运输成本和风险,并重点考虑周边环境、人口密度、地理条件等因素,确保设施建设不会给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设备选择,需根据处理工艺要求,尽量选择性能稳定和可靠的,并配置备用设备;引入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对设施运行数据的实时分析,及时找出和解决潜在问题。在实际建设时,还需加强安全防护,如保障密封性,避免有害气体、粉尘等泄漏;重视通风性,确保设施内部空气流通;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和应急救援器材,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环保方面,合理设计废气、废水和固废的收集、处理处置系统,确保达标排放;采用低噪声、低能耗设备与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3加强对数据共享平台的技术支持和安全保护

利用云计算和高级加密技术保护存储在平台上的敏感信息,能够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不被侵犯。此外,通过不断优化和升级平台功能,如增强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能力,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和防控危废物相关的环境风险。例如,平台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输入,自动产生针对特定企业或行业的预警信息,促使企业及时调整生产策略,避免可能的违规行为和环境污染。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危废物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还能促进各相关部门在环境治理工作中的协同合作,共同构建更加完善的危废物管理体系。

3.4落实防治技术创新

防治技术创新是危废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的重要一环,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处理效率和效果,降低不良影响。具体应落实基础研究,即加强对危废特性的深入研究,了解其形成、转化和危害机理,为防治技术提供理论支持。政府相关部门需着力促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优势发挥共同研发和创新防治基础;及时出台有关政策,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企业、科研机构等投入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建立专项防治技术创新平台,提供技术交流、信息共享和合作开发等功能,实现各方力量汇聚,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还应持续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适应不断变化的处理需求,并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处理效率。同时,建立健全防治技术的法规标准体系,规范技术创新活动,推动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成果的专利申请和保护,实现防治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危废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不但事关企业效益,更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性紧密相连。针对此,大量专家学者提出了填埋法、生物法、化学法、固化法等有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管理与防治需求。但由于危废本身性质复杂,分类众多,所以还需持续加大研究。具体应从源头着手深化管理,充分落实资源化利用,并进行处理设施建设,在全社会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公众参与。对于防治方面,要注重信息化技术引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监管,并针对性地展开防治技术创新,更好地适应危废防治需求。

参考文献

[1]黄伟峰.泉州市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现状及对策[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3(11):253-254.

[2]张晋华.环境工程管理中危废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3,36(7):105-107.

[3]许锐彪.工业企业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现状与对策:以漳州市长泰区为例[J].海峡科学,2023(7):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