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自建房空斗墙砌体结构检测及其鉴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4-29 23:38:28
/ 1

居民自建房空斗墙砌体结构检测及其鉴定

何凌云

湖南千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建设热潮的持续升温,居民自建房数量快速增长,其中采用空斗墙砌体结构的建筑尤为普遍。本文从空斗墙砌体结构的构造特性出发,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系统阐述了常用的结构检测方法,包括现场查勘、回弹法测强、钢筋扫描、墙体垂直度与裂缝检测等,并通过典型案例进行结构可靠性鉴定分析,进一步评估其使用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自建房空斗墙砌体结构普遍存在材料强度低、施工质量差、墙体稳定性不足等问题,需通过科学检测手段准确掌握其结构状况,并结合国家相关规范进行等级划分和使用建议,为今后类似建筑的加固改造或拆除重建提供依据。

关键词:自建房;空斗墙;砌体结构;结构检测;安全鉴定

引言

居民自建房是我国城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农村地区更是广泛存在。这类建筑通常由住户自行投资建设,结构类型多采用空斗墙砌体结构,即两侧砌体之间存在空腔,仅在特定间距处填塞一些砖块,以节省材料和降低成本。然而,这种结构在承重、防震、防火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极易因荷载变化、地基沉降或外部作用导致开裂、倾斜甚至整体倒塌,严重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多起自建房倒塌事故的发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也推动了相关部门加强对既有居民自建房的安全检测与结构鉴定工作。空斗墙砌体结构由于其隐蔽性和复杂性,使得常规的检测手段难以全面评估其力学性能和安全程度。因此,需要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结合现场检测、结构分析与工程经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检测与鉴定方法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典型自建房项目的检测与分析,归纳空斗墙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技术难点,探索有效的评估方法和鉴定流程,以期为大规模居民自建房结构安全普查和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自建房空斗墙结构特点与安全隐患分析

空斗墙砌体结构作为一种经济性墙体构造形式,其两面墙皮用砖砌成,中间留有空隙,仅在部分间距内设置横向砖块或拉结筋作为连接手段。这种构造方式虽然节约砖石材料和人工成本,但却显著削弱了墙体整体性与承载力,尤其在水平荷载或不均匀沉降作用下,极易发生墙体鼓胀、裂缝、剥落甚至倒塌等破坏形式。由于居民自建房普遍缺乏专业设计和审图环节,施工过程中缺少有效监管,导致结构尺寸随意、节点构造不规范、材料强度低劣等问题普遍存在。此外,部分自建房为追求居住面积或层数提升,擅自增加建筑层高或楼板荷载,超出原结构的承载能力,使空斗墙结构承受过大应力,进一步降低其安全性。墙体未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等抗震构件,更加剧了其在地震作用下的脆性破坏风险。正是由于这些结构上的缺陷,使得空斗墙砌体结构在工程安全性上长期处于较高风险状态,亟需通过科学检测手段对其现状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为后续的加固改造提供技术依据。

二、结构实体检测方法在空斗墙建筑中的应用

结构实体检测是对建筑物承载能力、变形情况和结构损伤进行定量或定性的现场测试过程。在自建房空斗墙砌体结构检测中,需根据现场条件和检测目标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首先,通过现场查勘收集基础信息,包括结构形式、建筑年代、使用情况、历史维修记录及现存可见缺陷。其次,回弹法是评估墙体砖强度的常用方法,操作简单、快速高效,但对于表层风化或碳化严重的墙体需结合其他方法补充验证。对于评估墙体厚度、拉结筋布置及内部空洞情况,可采用钢筋扫描仪、电磁波雷达等无损检测设备进行扫描分析,了解墙体内部构造是否符合基本稳定要求。在墙体变形及倾斜检测方面,可通过经纬仪或激光测距设备进行垂直度测量,判定墙体是否存在整体位移或局部鼓胀风险。对于裂缝发展情况,则需进行裂缝宽度、深度及长度的记录和等级判定,评估其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程度。若墙体稳定性较差,可适当采用荷载试验或局部开槽探测等方法进行深入检测。在数据采集完成后,需结合现行《危险房屋鉴定标准》《砌体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等规范进行数据分析与判定,为最终结构鉴定提供依据。

三、典型自建房检测与结构鉴定工程案例分析

以某县一处三层居民自建房为例,该建筑为典型砖砌体空斗墙结构,建筑面积约为180平方米,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居民反映房屋存在墙体裂缝扩大、门窗变形、局部地面沉陷等问题。项目组首先进行了现场踏勘,确认建筑无合法设计图纸,结构构造简陋,未设置圈梁和构造柱,楼板荷载明显超标,墙体普遍采用空斗砌法,存在大面积粉刷层剥落和砖缝开裂。随后进行实体检测,采用回弹法对外墙多处进行砖材强度测试,平均回弹强度值为6.5MPa,远低于当前砌体结构安全标准;通过钢筋扫描设备确认墙体内部横向连接构造基本缺失;经垂直度测量发现西南角墙体已向外倾斜超过3%,存在显著稳定性风险。综合以上检测数据与现场观测情况,依据《农村房屋安全鉴定技术导则》和《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进行评估,判定该建筑结构安全性等级为“危险”,建议限期搬离并拆除重建。在专家讨论基础上,向住户与当地政府提交了完整的检测报告与安全鉴定结论,为后续住房安置与重建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此类案例充分反映出居民自建房空斗墙结构的风险积聚性和隐蔽性,也体现了结构检测与鉴定工作在城乡建设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四、自建房检测及鉴定工作的现实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居民自建房检测鉴定工作在技术和管理层面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基层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检测设备与人员,检测覆盖面有限;另一方面,自建房建设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导致检测与判定工作难度加大。同时,部分居民对检测结果认识不足,存在回避检测、拒绝拆改等情况,加之地方政府在房屋鉴定、危房整改政策落实方面缺乏系统性机制,影响了整体工作的效率与推进。为此,应从多方面加强改进:一是建立健全居民自建房信息台账,逐步实现全覆盖登记;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参与村镇房屋安全巡查与评估;三是推动检测手段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提升检测效率和数据管理水平;四是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结构安全的认知和配合意识;五是完善法规制度,明确各方责任和程序,推动房屋检测鉴定结果与后续治理措施联动实施。通过上述综合措施,有望实现居民自建房安全状况的常态化管理与动态更新,为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五、结论

居民自建房空斗墙砌体结构因其成本低、施工简便而广泛应用于城乡地区,但其结构安全性存在先天不足,在缺乏有效设计与监管的条件下,极易积聚严重安全隐患。本文通过对空斗墙结构特征、常见病害、检测技术及典型工程案例的系统分析,明确了结构检测在风险识别与安全鉴定中的关键作用。实践表明,合理选取检测方法、科学评估结构状态、明确鉴定等级,对于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老旧房屋整治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持续提升检测技术水平与工作机制的专业化、制度化与智能化,推动检测鉴定成果与政策管理有效衔接,实现对自建房结构安全的全过程、全周期管理,切实构建“人防+技防”并重的基层建筑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史向红.关于经营性自建房安全整治的系统思路与实践[J].建筑安全,2024,39(10):1-6+12.

段在鹏,李炯,郑宏涛,等.“三合一”自建房结构安全智能预警模型[J].安全与环境工程,2024,31(05):8-17+27.DOI:10.13578/j.cnki.issn.1671-1556.20230709.

陈立,谭光宇,关杰,等.居民自建房空斗墙砌体结构检测与鉴定研究[J].建筑结构,2023,53(06):131-136.DOI:10.19701/j.jzjg.ls2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