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妇幼保健院 中医科 邮编:527300
云浮市医学科学技术研究立项申请书,项目编号:2023B045
摘要:目的:分析挑四缝穴结合中药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接受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的患儿80例进行研究,对照组口服西药进行治疗,实验组口服中药联合挑四缝穴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中医症候评分小于治疗前,且实验组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挑四缝穴结合中药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患儿中医症候评分,提高疗效,减少不良症状。
关键词:挑四缝穴;中药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研究
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是指肠系膜淋巴结的急性或者慢性炎症,一般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所导致的,患儿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等症状,还会伴有食欲不振等全身性症状。在以往治疗中,主要依靠抗生素和对症支持治疗,但这种治疗方法容易使患儿产生耐药菌,加之部分患儿对抗生素过敏,仅能缓解部分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挑四缝穴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特殊操作方法,主要是通过挑刺手指掌面的四缝穴来进行治疗;中药治疗则是依靠辨证论治原则结合患儿的基本症状和体质选择恰当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这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具有显著的疗效,有助于改善患儿症状和不良反应,促进患儿身体恢复。本研究重点分析挑四缝穴结合中药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接受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的患儿80例进行研究,每组40例。纳入患儿年龄为3-10岁。两组年龄、体重等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 例数 | 平均年龄(岁) | 平均体重(kg) | 平均病程(d) |
实验组 | 40 | 5.73±1.13 | 18.62±1.17 | 7.09±1.43 |
对照组 | 40 | 5.94±1.25 | 18.75±1.09 | 7.53±1.41 |
t | 0.577 | 0.789 | 0.476 | |
P | 0.791 | 0.945 | 0.674 |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为单纯性的口服西药治疗,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若有腹痛、呕吐、发热等,配合相应的对症处理,5天为一疗程。
1.2.2实验组
实验组的患儿是采用中药口服治疗联合使用挑四缝穴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中药为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黄芪12g、白术9g、茯苓10g、半夏6、陈皮6g、延胡索9g、木香9g、藿香12g、厚朴6g、苍术6、香附6、甘草6g等。每日1剂,分2次温服。5天为一疗程,连服2个疗程。挑四缝穴的操作步骤:(1)选用一次性无菌三棱针(或一次性无菌针头),将其取出并放在无菌区域内,为后续操作做准备。(2)将患儿的手掌清洗干净,操作人员需要使用0.3%的碘伏消毒剂进行擦拭处理,干燥之后再使用75%的酒精进行擦拭消毒,从四个指腹侧第一、二指间关节横纹处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3)使用准备好的器械挑刺横纹中心,选取正确的挑点,使用斜刺的方向,快速地向中心位置处刺激一分深度,稍稍提摇,操作人员使用左手第一指节的腹面向针尖位置出按准,立即出针,在针口处可以看见少量的粘黄色液体(也会存在一定数量的清稀液体),使用手指挤压,尽量将液体排出,直到看见血液为准,随后再使用消毒干棉球将其擦拭干净。分别对患儿的8个手指进行挑刺,出血之后使用干棉球按压,让患儿或者家属帮助其握紧双拳,达到压迫止血的效果。(4)针对疳积重者来讲,挑刺之后均会出现粘稠状的粘液,症状较轻的患儿会存在夹血情况,没有形成疳积的患儿没有粘液,存在一定的血液。每隔5~7日进行一次针挑,一般需要进行2~3次的治疗,粘液会逐渐减少,直到没有粘液为止。
1.3观察指标
1.3.1中医症候评分
在治疗前后,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将患儿发热、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量化赋值,无症状: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合计21分。
1.3.2临床疗效
显效表示患儿症状消失;有效表示症状得到改善;无效表示症状未改变,存在恶化情况。总有效率等于显效和有效率的和。
1.3.2不良反应
记录患儿的消化道不适、过敏等不良反应情况,统计数据并计算。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2.0系统处理,计量资料(`x±s)、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
2结果
2.1两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两组中医症候评分小于治疗前,且实验组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实验组 | 40 | 14.62±2.54 | 5.08±1.23 |
对照组 | 40 | 14.38±2.63 | 8.45±1.36 |
t | 0.487 | 7.414 | |
P | 0.665 | 0.004 |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发生率 |
实验组 | 40 | 28(70.00) | 11(27.50) | 1(2.50) | 39(97.50) |
对照组 | 40 | 18(45.00) | 17(42.50) | 5(12.50) | 35(87.50) |
χ2 | 7.534 | ||||
P | 0.013 |
2.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胃肠道不适 | 过敏 | 疼痛 | 发生率 |
实验组 | 40 | 1(2.50) | 0(0.00) | 1(2.50) | 2(5.00) |
对照组 | 40 | 2(5.00) | 2(5.00) | 1(2.50) | 5(12.50) |
χ2 | 5.534 | ||||
P | 0.023 |
3讨论
中医将肠系膜淋巴结炎纳入到“腹痛”范畴,这主要是因为小儿的脏腑较为娇弱,没有得到完全发育,容易被外部病毒侵害,导致体内的经络出现阻滞现象,影响气血畅通,加之后天的喂养存在不当,容易导致积食情况,使得小儿的脾胃功能受损,湿热由内而生,最终影响气血的运行,湿热逐渐淤积,不通则会表现出疼痛情况,使患儿出现腹痛症状[1]。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将活血散瘀和清热祛湿作为主要方向。常规治疗主要是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进行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会导致患儿出现耐药菌,加之部分患儿对抗生素存在过敏现象,难以保障治疗效果,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在中医治疗当中,利用挑四缝穴和中药联合治疗的方法进行辨证施治,通过挑四缝穴刺激患儿手掌指面的神经末梢,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有效缓解患儿的疼痛和不适感,而且这种穴位治疗方法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人体内的营养供给情况,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减少病原体对人体的侵袭[2]。中药治疗主要是通过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其中包括黄芪、白术等多种中药材,黄芪、白术和茯苓等具有良好的健脾益气,化痰散结效果,能够有效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减少人体内的炎症反应和疾病的反复发作;半夏和陈皮以及苍术等能够化痰散结,可以促进患儿淋巴结内炎症物质的有效排出,改善淋巴结肿大情况;白术、茯苓和甘草等还可以调节人体的脾胃功能,帮助患儿改善消化功能,促进食欲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木香和厚朴具有行气止痛和消积的作用,能够有效调节饮食积滞和恶心呕吐情况;藿香能够起到和中止呕的作用,延胡索则可以治疗患儿的腹痛症状情况。本研究中,实验组中医症候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疗效高于对照组。这说明中药治疗联合挑四缝穴能够改善患儿的症状评分,提高患儿的整体治疗效果,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促进患儿机体功能的恢复[3]。这是因为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结合患儿的基本症状进行分析,并合理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有效调节患儿的各种症状和不良情况,促进其身体功能的恢复。挑四缝穴属于中医的外治法,具有显著的疗效,主要是结合患儿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治疗,具有针对性。这种方法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综上所述,挑四缝穴联合中药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儿的中医症候评分,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促进患儿身体功能和健康的恢复。
参考文献:
[1]王灿,钟振环.加味芍草平胃汤联合中药热包外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疗效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23,38(1):48-52.
[2]黄勋,周海燕,陈黎,等.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寒型[J].吉林中医药,2023,43(5):542-545.
[3]段欢欢,赵文静,孙晓旭,等.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热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3,32(17):3220-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