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减少性构音障碍撷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4-30 12:10:43
/ 1

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减少性构音障碍撷要

STEFANIE KURNIAWAN 管琳钰 陈振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


摘要:帕金森病(PD)患者常伴随运动减少性构音障碍,其核心病理机制涉及基底神经节-丘脑-皮质环路的去多巴胺能调控异常,导致呼吸-发声-构音系统的协同失调。传统言语训练疗效有限,针刺疗法因其多靶点神经调节潜力受到关注。岐黄针疗法基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理论,创新性结合长针深刺、员利针调气及毫针调神特点,通过“关刺法”“合谷刺法”“输刺法”三维干预,调节舌骨肌群张力、改善喉返神经微循环,并激发脑干-皮层通路的上行激活效应。研究表明,该疗法可显著改善PD患者的言语清晰度与声学参数,拓展了PD构音障碍的中医康复新思路。

关键字:帕金森病;运动减少性构音障碍;岐黄针疗法;针刺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作为一种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为核心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典型运动症状如运动迟缓、肌强直及静止性震颤已得到广泛认知。然而,与之密切相关的非运动症状——运动减少性构音障碍(hypokinetic dysarthria),却长期游离于临床关注边缘[1]。此类障碍不仅导致患者言语可懂度显著下降,更因交流受限而诱发社交退缩与情感隔离,形成"失声-孤独"的恶性循环,严重损害其生活质量[2]。

1. 帕金森病人运动减少型构音障碍的病因病机

帕金森病运动减少性构音障碍的病理机制可溯源至中枢神经调控异常与外周运动执行障碍的双重交互作用。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导致纹状体多巴胺(DA)耗竭,破坏基底神经节-丘脑-皮质环路的动态平衡[3]。此外,PD患者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丢失及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亢进,可进一步削弱喉返神经对声带张力与声门闭合的精准调控,加剧发音稳定性障碍。

多巴胺能缺失通过皮质延髓束下行投射异常,诱发唇、舌、咽部及喉内肌(如甲杓肌、环甲肌)的强直-少动综合征[4]。值得注意的是,PD患者膈肌与肋间肌的僵硬性运动减少可导致肺活量下降及呼气相缩短,呼吸支持不足进一步加剧语音响度不足与语速失控,形成"呼吸-发声失耦联"的恶性循环。

2. 岐黄针特点

岐黄针(专利号:201720134057.X)是陈振虎教授结合《灵枢》针灸理论与自身二十余年临床经验研发出的一次性无菌穴位针。陈振虎教授认为,影响针刺临床疗效的因素,除了辨证准确、选穴得当、操作适宜外,还与针具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关系,故对针具尤其重视。研究认为,针具粗细与针刺疗效直接相关,粗针比细针能更好地提高肌肉松解度,疗效更为显著[5]。

在结构设计上,岐黄针提供40毫米和50毫米两种长度,直径为0.5毫米,并采用中空针身设计,这不仅增加了针身的韧性和硬度,减少针刺过程中的不适感,同时有助于提升针具导气传导效果。其针尖既圆润又锐利,在不损伤神经组织的前提下,能够对目标区域进行精确刺激,降低对血管的伤害风险,从而提高针刺的安全性。

3.选穴位思路

3.1 治标:缓解症状,改善构音功能

在治疗帕金森病构音障碍时,可选取督脉、任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及足太阳膀胱经的特定穴位。通过针刺调理,这些穴位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局部气血供应,缓解舌喉部肌肉的僵直,提高言语的流畅度与清晰度,进而达到“通经开窍、改善症状”的治疗目标。

3.2 治本:调和脏腑,恢复神经功能

依据“治本”的思路,需从脏腑辨证入手,重点调理肝、脾、肾,补益气血,滋养脑髓,以改善神经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肾主骨生髓,髓聚于脑”,此言揭示了肾精亏虚将导致脑髓不足,进而影响语言及运动功能。

3. 病案举例

刘i某,女,63岁,2023年12月14日出诊,主诉:行动余缓进行性加重4年。现病史:曾在外院诊断为PDS,现服用美多巴半片,每日三次,息宁一粒每日三次,珂丹1片,一天三次,同时贴用贴剂治疗,药物能维持三小时左右。轮椅来诊,H-Y分组5级,自发性重复性言语较多,反应迟钝,饮水有呛咳,头晕,严重时天旋地转感,眠差,现則用思诺思,奥氮平,纳可,小便调,大便秘,脉滑。辅助检查:中山一院PET-CT示:双侧纹状体多巴胺代谢明显减低,提示双侧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功能明显受损。考虑PDS可能性大。既往史:高血压、脑梗死、颈椎退行性变等。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体格检查:肢体张力偏高,呈齿轮样。中医诊断:颤证,肝肾阴虚,风痰阻络,兼气虚血瘀。西医诊断:帕金森综合征。穴位选择:风池,印堂,廉泉,双侧手三里、阳池、气海俞、膝阳关、飞扬。操作方法:患者仰卧,医者以押手确定腧穴位置并固定,常规消毒后,刺手持0.5mm×50mm的岐黄针,以飞针手法快速刺入皮下。印堂向鼻根方向平刺,深度0.8~1寸,得气后将针退出至皮下,然后分别向两侧膀胱经的攒竹倾斜15°做透穴合谷刺,深度约0.5~0.8寸,出针同前。廉泉针尖平刺深度0.8~1寸,得气后将针退出至皮下,然后分别向两侧倾斜15°做透穴合谷刺,深度约0.5~0.8寸,出针同前。手三里直刺 0.8~1.2寸抵至骨膜行输刺,轻轻摇动针柄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方向,出针同前。阳池穴采用平刺,进针深度约1寸。将左手放于股骨外上髁处输助膝阳关定位,右手持针垂直刺入皮下,使针尖朝向股骨外上髁,针刺深度1.0~1.5寸,待针下有抵触或划过硬物感后,轻轻摇动针尾沿着股骨干长轴成15~30°行合谷刺,出针同前。患者俯卧位,暴露颈部,左手定位风池,穴位局部消毒,右手持针垂直刺 0.8~1.2寸,轻轻摇动针柄沿足少阳胆经筋循行方向,即身体轴方向成15~30°行合谷刺,出针同前。暴露腰部,左手定位气海俞,右手持针垂直刺 0.8~1.2寸,轻轻摇动针柄沿足太阳膀胱经筋循行方向,出诊同前。暴露下肢,左手定位飞扬穴,消毒,右手持针垂直刺入皮下,针刺深度0.6~1.0寸,针下酸胀感明显时,轻轻摇动针柄沿身体纵轴胫骨方向成15~30°行合谷刺,出针同前。

2023年12月16日复诊:首次治疗后,患者自发性重复语言持续4小时后停止,随后继续接受岐黄针疗法。针刺处方:印堂、天宗、阙阴俞、消颤、大陵、委中、腰阳关。操作方法:患者仰卧,印堂操作方法同上。消颤针尖平刺深度0.8~1寸,轻轻摇动针柄沿身体纵轴方向成15~30°行合谷刺。大陵向手指方向平刺,深度 0.5~0.8寸,从腕横韧带下方穿过,然后利用针体的硬度向两侧成15°~30°行合谷刺。大陵向手指方向平刺,深度 0.5~0.8寸,从腕横韧带下方穿过成15°~30°行合谷刺。患者俯卧位,暴露背部,直刺,进针深度0.8~1.2寸,患者针下酸胀明显时,轻轻摇动针柄沿肩关节方向和肩胛内角方向成15°行合谷刺,出针同上。阙阴俞30°,厥阴俞分别向肺俞、心俞做循经透穴合谷刺,肾俞分别向三焦俞和气海俞做循经透穴合谷刺。委中针刺深度1.0~1.5寸,轻轻摇动针柄沿横轴向股骨内外侧髁方向成15°~30°行合谷刺。腰阳关进针 1.5 寸左右,后沿经络方向上下各旁开 30 度角轻轻摆动针柄,行合谷刺手法,,针刺时医者需认真体会针尖的位置,若遇到阻力,勿强行深刺;若针柄见回流血液,说明刺到血管,需及时调整针尖方向。出针同上。

2023年12月21日复诊。患者睡眠有改善,自发性重复语言持续3小时后停止。针刺处方:印堂,廉泉,双侧手三里、阳池、气海俞、膝阳关、阙阴俞、飞扬。操作方式同初诊。

6次治疗(一个疗程)期间,患者症状有改善。堂,具体操作方法同初诊。针后嘱患者休息 4周后再行针刺治疗,以巩固疗效。

按:帕金森综合征多与肝肾阴虚、风痰阻络有关。本例患者年过六旬,肝肾亏虚,加之风痰内扰,导致筋脉失养,发为颤证。针刺风池、印堂、廉泉等穴位,可祛风通络、醒脑开窍;手三里、阳池、气海俞、膝阳关、飞扬等穴位,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改善肢体活动功能。在中医针灸治疗中,透穴合谷刺手法独具特色。操作时,针身沿特定方向透达穴位深层,精准刺激经络。此手法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效果,助力身体恢复平衡。

4. 结论

帕金森病构音障碍的发生与气血失调、经络阻塞密切相关,岐黄针疗法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调理经络、改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缓解症状和恢复神经功能的双重作用。从中医整体观来看,经络畅通是维持脏腑功能协调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治疗帕金森病时,结合治标与治本策略,不仅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的构音功能,还能从根本上调和脏腑、促进脑神经修复,为帕金森病的综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推荐

[1]何人秀,连嘉惠,许嘉玲,陈振虎,唐纯志.陈振虎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帕金森病验案举隅[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5):93-98.

[2]阳运秋,陈敏,陈振虎,唐纯志.陈振虎教授运用岐黄针之临证经验[J].中医外治杂志,2021,30(3):99-100.

[3]罗莹,肖雪,杨利悦.岐黄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1(16):21-23.

[4]刘军兵,陈振虎,陈蓉,伉奕,任胜洪,程惠,张瑞娟,石燕芳,陈小丹.岐黄针疗法治疗急性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2,31(4):670-673.

[5]王红伟,陈振虎.岐黄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3):365-368.

 

 

 

第一作者:STEFANIE KURNIAWAN(1996.04),女,博士研究生在读,针灸推拿学专业,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

通讯作者:陈振虎,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936733729@qq.com,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