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4-30 12:14:52
/ 1

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策略分析

彭麟玮

天津泰达道桥建设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457


 

摘要:本文针对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策略展开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市政工程施工的特点与难点,包括复杂的地质条件、密集的地下管网和严格的环保要求。然后详细探讨了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和地下管网工程的关键施工技术。在质量管理方面,提出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材料设备管理和强化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等策略。最后,研究了信息化技术在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包括BIM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本研究为提升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

1引言

市政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施工技术日益复杂,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旨在系统分析市政工程施工的关键技术,探讨有效的质量管理策略,为提高市政工程建设质量提供参考。

2市政工程施工的特点与难点

市政工程施工具有显著独特性:地质条件复杂(高水位、软土层等)增加基础施工难度;密集的地下管网易受破坏;严格的环保要求(控制噪音、粉尘等)增加施工约束;需兼顾交通疏导,组织难度大;工期紧张且多涉及跨专业协调,管理压力大。这些特点使市政工程面临比其他建筑工程更复杂的施工环境和更高的管理要求。

3市政工程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3.1道路工程施工关键技术要点

道路工程施工技术体系主要包含路基处理和路面铺设两大核心环节。在路基处理方面,软基处理是首要技术难点,需根据地质勘察数据采取换填法、预压法或桩基加固等针对性措施。填方压实工序必须遵循"分层填筑、逐层压实"原则,每层厚度控制在30cm以内,采用振动压路机进行不少于6遍的碾压,确保压实度达到95%以上。排水系统建设需综合考虑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设置合理的横坡纵坡,盲沟、渗井等设施要确保与市政排水管网有效衔接。路面铺设技术中,沥青混凝土施工要重点控制拌合温度(150-170℃)、摊铺温度(不低于140℃)和碾压温度(不低于110℃),采用"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碾压工艺。水泥混凝土路面则需严格控制水灰比(不大于0.5),采用滑模摊铺机连续作业,及时进行切缝和养护。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城市道路施工必须提前获取完整的地下管线图纸,采用管线探测仪进行现场复核,对重要管线采取人工开挖暴露保护措施,避免机械施工造成破坏。

3.2桥梁工程施工关键技术

桥梁工程的技术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基础施工和上部结构施工两个维度。基础施工阶段,钻孔灌注桩适用于大多数地质条件,需重点控制桩位偏差(≤50mm)、垂直度偏差(≤1%)和沉渣厚度(端承桩≤50mm,摩擦桩≤100mm)。沉井基础在深水区施工时,要严格控制下沉速度和姿态,及时纠偏,下沉到位后需进行基底清理和封底混凝土浇筑。沉箱基础则要特别注意气压平衡和人员健康防护。上部结构施工中,现浇混凝土工艺要重点控制支架预压(预压荷载不小于1.1倍结构自重)、模板平整度(≤3mm/2m)和混凝土浇筑连续性。预制梁吊装作业必须编制专项方案,精确计算吊点位置,采用多点同步起吊技术,安装就位后立即进行临时固定。钢结构安装要控制焊接顺序和工艺参数,采取对称施焊减少变形,完成后进行100%超声波探伤检测。水上作业必须配备齐全的救生设备,设置明显的航标警示,遇到恶劣天气立即停止作业。桥梁线形控制要建立全程监测系统,对梁体标高、轴线进行实时测量调整,确保成桥线形符合设计要求。

3.3地下管网工程施工核心技术

地下管网工程的隐蔽性特点要求必须严格控制各施工环节质量。开挖施工时,基坑支护要根据土质条件和开挖深度选择适当的支护形式,如钢板桩、型钢支撑或地下连续墙等,同时做好降水工作,保持基坑干燥。地下水控制可采用明排、井点降水或帷幕止水等方法,确保施工面在地下水位以上0.5m。非开挖技术中,顶管法施工要精确控制顶进轴线偏差(≤50mm),及时注入润滑泥浆减少摩擦阻力,遇到障碍物立即停机处理。水平定向钻进要分三次扩孔,最后回拖管线时保持匀速连续作业。管道安装阶段,标高控制采用水准仪全程监测,坡度偏差不超过设计值的±0.1%。承插接口要清理干净,橡胶圈安装到位,采用专用工具均匀压入。焊接管道要控制组对间隙(2-3mm),进行分层多道焊,每道焊口进行外观检查和射线探伤。回填施工必须采用合格填料,管道两侧对称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超过20cm,密实度达到90%以上。管顶50cm范围内采用人工夯实,严禁机械直接碾压。回填完成后要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整个施工过程要详细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资料,为后期运维提供依据。

4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策略

4.1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应从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三个维度系统推进。首先,要构建三级质量管理网络:建设单位负总责,监理单位实施监督,施工单位具体落实。其次,需编制完整的质量管理制度文件体系,包括《质量管理办法》《质量检查细则》《质量事故处理规程》等10余项配套文件。在运行机制方面,重点建立"三会三检"制度:开工前召开质量策划会,施工中组织质量分析会,竣工后举行质量总结会;实行班组自检、项目部复检、监理终检的三级检查制度。特别要建立可追溯的质量责任档案系统,为每道工序建立包含施工人员、检验人员、监理人员信息的电子档案,实现质量问题的精准溯源。体系运行中要定期开展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通过PDCA循环持续改进。

4.2材料设备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措施

材料设备管理必须建立从采购到使用的闭环管控机制。材料管理方面,实行"四不准"原则:无合格证不准进场,未检验不准使用,检验不合格不准存放,存放超期不准使用。重点材料如钢筋、水泥等要实行"双控"管理:既要提供出厂合格证明,又要在监理见证下取样送检。建立材料追溯台账,记录每批材料的来源、数量、使用部位等信息。设备管理实施"三定"制度:定人操作、定机管理、定期维护。特种设备如起重机械必须"三证齐全":制造许可证、安装告知书、使用登记证。建立设备运行日志,记录每日工作状态和维护情况。对焊接设备等特殊工艺装备,要定期校验参数精度,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且证书在有效期内。

4.3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实施要点与方法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需建立"四控三管"体系:控工艺、控参数、控工序、控成品;管人员、管机械、管环境。技术交底要采取"三级交底"模式:项目总工向管理人员交底,技术负责人向班组长交底,班组长向作业人员交底,确保交底到每个操作者。工序交接实行"三不放过"原则:上道工序未验收不放过,质量缺陷未整改不放过,交接记录不完整不放过。对关键工序如路基压实、混凝土浇筑等设置"停检点",必须经监理验收合格方可继续施工。质量验收执行"三阶验收"程序:隐蔽工程实行举牌验收,分项工程实行联合验收,竣工验收实行综合评定。建立质量问题分级处置机制:一般问题现场整改,严重问题停工整顿,重大问题启动质量事故处理程序。运用移动质检APP实现检查记录的实时上传和整改闭环管理。

5信息化技术在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日益深入,形成了BIM技术、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三大技术支柱。BIM技术通过三维建模实现设计优化、施工指导和偏差检测,其协同平台可提升各参建方协作效率达40%以上。物联网技术依托智能传感器网络,对混凝土养护温度、结构应力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使隐蔽工程质量可控性提高60%。大数据技术通过挖掘历史工程数据,构建的质量风险预测模型准确率可达85%,为质量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三大技术有机融合,构建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全过程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使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向智能化转型,工程返工率降低30%,质量验收一次合格率提升至98%以上。

6结语

市政工程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本文分析了市政工程施工的特点和难点,探讨了道路、桥梁和地下管网等关键施工技术,提出了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材料设备管理和过程控制等质量管理策略,并研究了信息化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只有将先进施工技术与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才能有效提升市政工程质量水平。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更加精细化的质量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爱民.刍议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策略[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1,(09):30-31.

[2]尹艺霏.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24,17(04):517-521.

[3]严超.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策略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07):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