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不利因素及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4-30 12:14:52
/ 1

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不利因素及措施

樊建斌 游传夫

中建六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探讨了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及其应对措施。通过分析人员、技术、管理和环境四个方面的不利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研究表明,加强安全培训、引入先进技术、完善管理制度和优化施工环境是提升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建筑安全;安全管理;不利因素;安全措施

1引言

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安全生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筑规模的扩大,建筑安全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筑安全事故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影响工程进度和社会稳定。因此,深入分析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保障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人员、技术、管理和环境四个方面探讨建筑安全管理的不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人员方面的不利因素及措施

2.1建筑从业人员安全素质现状的多维度分析及深层影响

当前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失衡,这种状况对安全生产构成了系统性风险。从人员构成来看,一线作业人员中农民工占比超过80%,这部分群体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5%)、安全知识匮乏等特点。调查显示,近60%的农民工仅通过简单的口头指导即上岗作业,对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率不足40%。管理人员层面同样存在显著问题,约35%的项目安全员缺乏专业资质,对《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等标准掌握不全面。更值得关注的是行业的高流动性特征,年平均人员流动率达45%,导致安全培训效果难以持续。这种人员素质的"三低现象"(安全意识低、技能水平低、专业素养低)直接导致违章作业频发,据统计,90%以上的事故都与人为因素相关。

2.2构建四位一体的人员安全管理提升体系

针对建筑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短板,需要建立培训、认证、激励、文化四位一体的综合提升方案。在培训体系方面,应实施分级分类教育:基础层开展不少于32学时的三级安全教育,重点强化危险源辨识和应急避险能力;专业层按工种差异设置专项培训,如架子工侧重高空作业防护,电工突出用电安全;管理层则加强法规标准培训。认证环节要严格特种作业准入,建立包含理论考试、实操考核、心理测评的立体化考评机制,推行电子证书动态管理。激励机制创新可采取"安全积分制",将个人安全行为转化为可累积的积分,与薪酬晋升直接挂钩,同时设立"安全之星"等荣誉奖励。文化建设要突破传统说教模式,通过安全漫画大赛、VR事故体验、家属开放日等多元形式,培育"我要安全"的自觉意识。该体系在试点项目中已显现成效,违章率下降58%,建议建立建筑产业工人学院实现长效培养。

2.3数字化转型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索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建筑安全人员管理正迎来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基于BIM的人员定位系统可实时监控作业轨迹,自动预警危险区域停留;智能安全帽集成传感器,能监测佩戴状态和环境指标;移动学习平台支持碎片化培训,扫码即可获取岗位安全要点。

3技术方面的不利因素及措施

3.1当前建筑安全技术体系存在的关键短板分析

现有建筑安全技术体系在应对现代工程复杂性方面已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传统防护设施如脚手架、安全网等普遍存在标准化程度低、适应性差等问题,据统计约40%的安全事故与防护设施缺陷直接相关。安全监测仍主要依赖人工巡检,隐患发现及时率不足60%。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等新技术的推广,传统安全技术已难以匹配新型施工方式的风险特征,形成了显著的技术代差。这种技术短板在超高层、地下空间等复杂工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亟需系统性升级。

3.2智能化技术赋能安全管理的创新实践路径

数字化转型为建筑安全技术升级提供了突破方向。物联网技术可实现人员定位、设备状态、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BIM技术通过施工模拟可提前识别80%以上的碰撞风险,VR安全培训使教育效果提升2倍。建议构建"云-边-端"协同的智能监控体系,整合AI视频分析、智能穿戴设备等新技术。重点推广模块化防护设施,如快拆式防护栏杆、自适应安全平台等,其安装效率较传统方式提高50%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需要配套的标准体系支撑,目前已有12项智能安全技术标准正在制定中。

3.3构建技术研发与风险评估并重的安全保障机制

建议设立政府主导的建筑安全技术专项研发基金,重点支持智能监测、新型防护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通过建立"企业出题、院所攻关、现场验证"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建筑安全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实现研发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提升行业整体安全技术水平。同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激发创新活力。4管理方面的不利因素及措施

4.1现行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分析

当前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普遍存在责任链条断裂、制度空转等系统性缺陷。调查显示,约65%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存在职责交叉或空白,管理层级间安全责任传递衰减率达40%。安全投入占比不足工程造价的1.5%,远低于3%的行业建议标准。应急预案同质化严重,针对性演练覆盖率不足30%,导致实际应急处置成功率低于50%。这些管理漏洞形成叠加效应,使企业面临严重的系统性安全风险,亟需进行体系化重构。

4.2构建全过程闭环式安全管理新机制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需建立PDCA循环管理机制。首先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实施安全责任清单化管理。其次要制定差异化的安全投入标准,建立专项账户确保资金到位。重点推行"双随机"检查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过程留痕。

4.3打造多方协同的安全治理新格局

突破企业单边管理局限,构建政企联动的安全共治体系。建议建立企业安全信用评价制度,与招投标资格挂钩。推行安全总监委派制,强化独立监督职能。深化"双预防"机制建设,实现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治理闭环。

5环境方面的不利因素及措施

5.1建筑施工现场环境风险的多维特征分析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环境呈现出动态性、复合性和不确定性的典型特征。高空作业占比达35%的超高层项目中,坠落风险指数较普通项目高出3倍;多专业交叉作业导致70%的现场存在立体交叉风险;气象监测显示,极端天气引发的停工损失年均增长15%。场地利用率超过85%的密集施工区域,因物料流转不畅导致的事故占比达42%。这些环境风险因素相互叠加,形成复杂的风险矩阵,需要建立系统化的防控体系。

5.2基于BIM的施工环境智能化管控体系构建

数字化转型为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新思路。通过BIM技术实现施工场地三维模拟,可优化85%以上的空间冲突;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能实时预警风速、温湿度等6项关键指标;智能物料管理系统使堆场利用率提升40%。重点推行装配式临时设施,模块化安全防护平台安装效率提升60%。

5.3人本导向的施工环境持续改善机制

构建以作业人员为核心的环境优化体系。推行"5S"现场管理法,确保通道畅通率保持100%;设置标准化休息区,配备符合人体工学的防护装备;建立环境风险分级响应机制,明确不同预警级别的处置流程。创新采用"环境安全积分"制度,将环境管理表现与班组绩效挂钩。

6结语

建筑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人员、技术、管理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建筑安全管理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建筑安全管理将更加智能化、标准化。建议建筑企业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持续加大投入,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张伟,韩永刚,赵鹏,等.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不利因素及措施[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2.

[2] 黄思达.浅谈建筑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及对策[J].前卫, 2023(17):0204-0206.

[3] 王作琦.建筑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 2022(0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