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护理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9 14:02:40
/ 1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护理要

王力

石家庄市行唐县人民医院

前言:冠心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其特点为病情复杂,治愈率低[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标准术式,可显著降低其病死率。但因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经常出现多种负面情绪,如恐惧、抑郁、焦虑等,加上错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或缺乏运动,使其预后效果不能得到预期标准,造成多种并发症的发生[2]。为解决这一问题,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应充分重视围术期的护理工作,这对于巩固手术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老年冠心病病理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分析

冠心病在临床上又被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指的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造成的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的总称。心绞痛、原发性心脏骤停、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的几种常见类型,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根据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可将其排序为:学制增高、高血压、长期吸烟、过度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缺乏锻炼、高尿酸血症、肺活量减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指的是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进而使心肌的血流灌注得到改善的一种方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它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式。桡动脉、股动脉是该手术的两种介入路径。

二、综合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2.1术前认知干预

老年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自身患病后会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这种负面情绪多半是由于患者对疾病、治疗手术的认知较少[3]。入院后,护理人员应通过与家属深入交流,掌握患者家庭情况、性格特点、情绪状况、文化水平,并对疾病的了解程度进行评估,后为其制定个性化、针对性较强的认知干预措施。针对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可使用较为专业的医学术语为其讲解;针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搭配视频讲解、图片的方式为其讲解。讲解内容:发病机制、手术方式、术后注意事项、影响疾病的危险因素、负面情绪与康复的关系、科学的运动方式、处理紧急事件的方法、正确的饮食方式。

2.2康复运动干预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尽早开展康复训练。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不可操之过急。第一阶段:以简单肢体活动为主,如坐立、翻身等。第二阶段:太极拳、散步、静走等。每周运动次数:5次;干预时间:1个月。胡丹[4]在研究中给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综合康复护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帮助。

2.3心理干预

通过与家属交流掌握其负面心理来源,并为其制定阶段性干预措施;术前为患者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驱散其心中恐惧;术后立即告知患者手术取得圆满成功,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并发症出现后,告知患者这种情况可通过科学的护理方式解决,并不会对康复产生严重后果,让患者放松心态;康复训练时,对患者的进步予以肯定,告知其坚持训练的重要性。

三、总结

总而言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需要辅之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综合康复护理中包括术前认知干预、康复运动干预、心理干预,它是从多角度对患者身心健康进行干预的方式。术前认知干预通过采用多种方式纠正患者思维中的认知错误,


同系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