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市天仙中心卫生院 四川遂宁 629200
摘要:目的:观察基层医疗机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在某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64例慢性胃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内镜下胃黏膜修复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更明显、胃黏膜修复更彻底、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均P<0.05)。 结论:基层医疗机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胃炎;基层医疗;临床疗效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且易复发,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其病因病理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均可诱发或加重该病症状。因此,治疗上需要全面系统地分析病因,采取综合手段进行规范化管理,方能取得满意疗效。中医理论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痛"、"呃逆"等范畴。中医在长期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中药辨证施治可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而现代药物则在控制感染、保护黏膜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将两者有机结合,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本研究拟从临床实践出发,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旨在为该诊疗模式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全面推广和规范化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在某区级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治疗的64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28-72岁,平均(54.3±12.1)岁;男性18例,女性14例;病程3个月至8年,平均(4.1±2.6)年。观察组患者年龄范围25-70岁,平均(53.7±11.8)岁;男性16例,女性16例;病程2个月至7年,平均(4.5±2.7)年。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临床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年龄18-80岁;病情相对稳定,临床资料完整; 自愿加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合并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其他上消化道疾病;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正在服用可能影响试验药物代谢的其他药物;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不符合其他入组条件。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
(1)抑酸药: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上海现代哈森(828)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595),20mg,1次/日,餐后30min口服,疗程4周。
(2)促胃液分泌药:莫沙必利碳酸氢盐缓释片(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300),10mg,1次/日,口服,疗程4周。
(3)保护剂:复方猴头颗粒(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61020666),1袋/次,3次/日,加温开水冲服,疗程4周。
观察组在西药基础上,增加中医中药治疗:
(1)中药方剂:每2周根据症状变化调整处方,7付汤、六君子汤等。中药先煎浓缩成水蜜丸,每剂120ml,1剂/日,温服,疗程8周。
(2)膏方外敷:黄连解毒膏(自制),适量于腹部涂抹,1次/日,疗程8周。
(3)其他如中医体育操、耳穴压豆等常规中医治疗手段。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恶心、纳呆、上腹痛等)
(2)胃镜下黏膜修复程度
(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腹泻、便秘等)
1.5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参照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内镜下胃黏膜修复情况由两名资深内镜专家分级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照实际情况客观记录。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级。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如恶心、纳呆、上腹痛等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情况更为显著,其中显效率46.9%高于对照组的21.9%(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6%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4%(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 32 | 7(21.9) | 12(37.5) | 13(40.6) | 19(59.4) |
观察组 | 32 | 15(46.9) | 14(43.8) | 3(9.4) | 29(90.6) |
χ2值 | 4.341 | 0.208 | 7.836 | 8.481 |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2.2 两组患者胃黏膜修复程度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黏膜损伤程度均有一定修复。但观察组患者修复情况更加彻底,Ⅰ级黏膜修复率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4%(P<0.05),而Ⅲ、Ⅳ级比例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黏膜修复程度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Ⅰ级修复 | Ⅱ级修复 | Ⅲ级修复 | Ⅳ级修复 |
对照组 | 32 | 3(9.4) | 10(31.3) | 14(43.8) | 5(15.6) |
观察组 | 32 | 12(37.5) | 15(46.9) | 4(12.5) | 1(3.1) |
χ2值 | 6.909 | 1.551 | 7.062 | 3.214 |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便秘、腹泻、口干等。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3%(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更低。见表3。
表3 两
组别 | 例数 | 便秘 | 腹泻 | 口干 | 总发生率 |
对照组 | 32 | 4(12.5) | 3(9.4) | 3(9.4) | 10(31.3) |
观察组 | 32 | 1(3.1) | 1(3.1) | 1(3.1) | 3(9.4) |
χ2值 | 2.286 | 1.176 | 1.176 | 5.143 |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整体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显效率65.6%高于对照组的25.0%(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8%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6%(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 32 | 8(25.0) | 13(40.6) | 11(34.4) | 21(65.6) |
观察组 | 32 | 21(65.6) | 9(28.1) | 2(6.3) | 30(93.8) |
χ2值 | 10.256 | 1.081 | 7.407 | 8.333 |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西医常规疗法相比,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慢性胃炎具有明显优势。中医理论将慢性胃炎归于"脾胃虚弱"、"痰瘀阻络"范畴,用药能起到整体调理的作用。中药在抗炎、修复损伤等方面也发挥一定作用。膏方外敷等则有助于局部促通气血。同时中医整体观念重视辨证论治,体现个体化理念。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提高了疗效。
该研究结果说明,基层医疗机构完全可尝试推广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满足多样化需求。这不仅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也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当前应加大在基层的应用力度,逐步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涵,邵益萍,陈洁.中西医结合治疗非Hp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4(4):0101-0104.
[2]孔维斌.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5):59-61.
[3]康耿华,赵旭,许君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320-323.
[4]朱红树,魏征.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菌感染性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4):437-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