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 610072
【摘要】目的:研究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在血清炎性及围术期指标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四肢骨折74例,对照组37例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37例应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围手术期指标短(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炎性指标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清炎性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实施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和引流量,降低血清炎性指标,值得推广。
【关键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四肢骨折;血清炎性;围术期指标
四肢骨折是指人体四肢的骨骼在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暴力后,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发生中断。四肢骨折根据骨折处皮肤、筋膜或骨膜的完整性,可以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是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而闭合性骨折则是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在处理四肢骨折时,早期对骨折断端进行彻底的清创、将骨折复位并进行妥善的固定是至关重要的治疗步骤[1]。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术虽然能够提供稳定的固定效果,但在面对粉碎性骨折时,由于其固定难度较大,术后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作为一种替代方案,不仅能实现理想的骨折固定效果,还能减少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创伤[2]。因此,本文就针对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作用加以分析,具体如下。
1基础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基础资料
2022-8~2023-2选取我院四肢骨折患者74例,因具体实施的治疗手段不同将其划分为2个小组,对照组37例,男18例、女19例,21-78岁,平均年龄(49.52±2.12)岁;实验组37例,男20例、女17例,22-76岁,平均年龄(49.32±2.10)岁;各组基线数据较比,无差异性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实施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首先让患者仰卧并麻醉,通过X线检查骨折情况,接着医生会准确复位骨折并放置钢板确保与骨骼贴合,随后在骨折两端设置加压螺钉以增强固定效果。再次用X线确认螺钉位置后加上锁定螺钉确保钢板与骨骼牢固连接。
实验组:对患者应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患者被麻醉后采取仰卧位,医生在特定位置作切口暴露出骨折处,接着清理骨折处的碎骨并使用专用工具将髓内钉插入髓腔,同时复位骨折。医生会通过瞄准器在骨折的两端分别锁定髓内钉,确保骨折部位的稳定。最后缝合切口,完成手术。
1.3 观察指标
(1)围手术期指标:记录患者围术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
(2)血清炎性指标:应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SPSS 26.0统计对本文数据处理,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以P<0.05,说明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性。
2结果
2.1 组间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实验组围手术期指标短(少)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组间围手术期指标比较(n,%)
小组 | 例数 | 术中出血量(ml) | 手术时间(分钟) | 术中引流量(ml) | 住院时间(天) |
对照组 | 37 | 372.17±6.28 | 137.28±5.24 | 153.26±5.28 | 17.32±3.74 |
实验组 | 37 | 277.96±4.94 | 130.11±5.00 | 122.75±4.37 | 12.19±2.85 |
t | 71.721 | 6.022 | 27.077 | 6.636 | |
P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2. 组间血清炎性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炎性指标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清炎性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组间血清炎性指标比较(±S)
小组 | 例数 | C反应蛋白(mg/L) | 白细胞介素-6(ng/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37 | 5.76±0.69 | 3.56±0.37 | 25.16±4.38 | 17.55±3.67 |
实验组 | 37 | 5.78±0.72 | 2.87±0.28 | 25.18±4.32 | 11.34±2.97 |
t | 0.122 | 9.045 | 0.020 | 8.001 | |
P | 0.903 | 0.000 | 0.984 | 0.000 |
3 讨论
四肢骨折时临床常见疾病,需及时就医治疗。钢板内固定术作为骨折治疗的传统手段,但在面对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时,骨缺损的存在使得钢板固定变得复杂且风险增加,容易引发钢板弯曲、关节面受损及骨不连等并发症。为充分显露骨折部位,钢板内固定术往往需要较大的手术切口,这无疑增加对周围软组织的潜在损伤风险,而且在手术过程中骨膜的剥离也会对骨折断端的血供造成干扰,进而影响骨折的愈合速度。
相比之下,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展现出更优越的生物力学性能,该手术无需剥离骨膜,这可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进而降低术中的出血量和术后的引流量。由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无需剥离骨膜,因此能够显著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这种低损伤的特性不仅有助于减少术中的出血量,还有助于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此外较少的组织损伤还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则能够提供更稳定的固定效果,从而降低诸如钢板弯曲、关节面受损、骨不连等并发症的风险。此外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等优点,这可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康复。因此,在处理四肢性骨折等复杂骨折情况时,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无疑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3]。
综上所述:四肢骨折患者开展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可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血清炎性,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威,樊峰,陈阳,等.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J]. 中国民康医学,2023,35(7):146-149.
[2] 王志勇,庄林波,许运强,等.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动力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黑龙江医药,2023,36(6):1392-1395.
[3] 李明凯,周保军,梁锋. 血清ALP、α-生育酚水平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的相关性[J]. 中国实用医刊,2021,48(12):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