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三峡医专附属中医院 重庆市 404151
【摘要】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对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204例,对照组102例采用常规支架治疗;实验组102例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腰椎功能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腰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提高腰椎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腰椎功能
骨质疏松是一种影响全身的骨科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的脆弱性增强、微观结构受损以及骨量的减少,该病症在老年人群中尤为常见,使得其面临更高的骨折风险,从而对日常生活质量造成显著影响。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并发症。由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脆弱性增加和微结构破坏,骨强度显著降低,进而导致椎体发生压缩性变化。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是一个有效的选择,通过手术,可以显著缓解疼痛,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这种治疗方法为老年患者提供一个重要的治疗途径,帮助其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1]。因此,本文就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作用价值加以分析,具体如下。
1基础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基础资料
2022-8~2023-2选取我院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204例,因具体实施的治疗手段不同将其划分为2个小组,对照组102例,男25例、女77例,62-78岁,平均年龄(70.13±2.85)岁;实验组102例,男24例、女78例,65-75岁,平均年龄(70.11±2.74)岁;各组基线数据较比,无差异性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常规支架治疗,通过前纵韧带的自然牵拉力尝试让骨骼恢复到原来的高度。在受伤或不适的局部区域贴上具有治疗效果的膏药,以辅助恢复。建议患者卧床休息并在腰部下方垫置一个枕头以维持一个舒适的姿势。
实验组:对患者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具体方法如下:使用C臂透视机先精准的定位到受伤椎体的位置,并进行明确的标记。在X线直视下确保与矢状面之间保持一个15°的角度从椎弓根的外上方进行穿刺,直至进入椎体的前三分之一部分,然后小心的拔出针芯注入造影剂。通过C臂透视机的再次确认确保没有渗漏现象后,使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对PMMA骨水泥进行调配,使其达到适宜的糊状状态,将50毫升的注射器与穿刺针连接起来并缓缓的将骨水泥推入到受伤的椎体。在X线直视下确保骨水泥通过骨小梁间隙逐渐浸润并均匀分布到骨皮质。待骨水泥完全硬化后轻轻拔出穿刺针并对伤口进行压迫处理,数分钟后松开压迫以确保伤口得到妥善的处理。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有效为骨折处良好愈合且腰椎功能恢复正常,改善为腰椎功能得到缓解且椎体明显改善,无变化为病情并未好转或恶化,有效率=(有效+改善)/总例数*100.00%。
(2)腰椎功能:使用JOA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评分,总分29分,分数与腰椎功能呈正相关。
1.4统计学方法
SPSS 26.0统计对本文数据处理,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以P<0.05,说明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性。
2结果
2.1组间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组间治疗效果比较(n,%)
小组 | 例数 | 有效 | 改善 | 无变化 | 有效率 |
对照组 | 102 | 50(49.01) | 41(40.19) | 11(10.78) | 91(89.20) |
实验组 | 102 | 70(68.62) | 30(29.41) | 2(1.96) | 100(98.03) |
X2 | 4.800 | ||||
P | 0.028 |
2.2组间腰椎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腰椎功能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腰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组间腰椎功能比较(±S,分)
小组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102 | 10.17±2.32 | 18.25±3.07 |
实验组 | 102 | 10.16±2.31 | 23.46±4.03 |
t | 0.024 | 8.227 | |
P | 0.981 | 0.000 |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病,其核心特征是尽管钙盐与基质的比值保持正常,骨组织的钙化过程也未见异常,但单位体积内的骨组织数量却显著减少[2]。骨质疏松的一个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是椎体压缩性骨折,这会导致脊柱形态的改变,从而容易引发长期的慢性腰痛,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还会显著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当老年人出现下腰痛或急慢性腰痛时,应高度怀疑可能是脊椎骨折并需要及时进行影像学诊断以明确病情[3]。
传统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方法多倾向于保守疗法,但这种方法往往伴随着较多的并发症,如治疗后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养,这可能增加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等风险,从而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相比之下,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表现出显著的优势,该方法采用微创技术,手术切口极小,显著降低手术对患者身体的创伤,同时这种手术方法的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对较低,为患者减少术后恢复的风险。此外,经皮椎体成形术操作简便,易于执行,患者能够迅速从手术中恢复过来,其治疗原理是通过精确的向椎体注入骨水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增强椎体的结构稳定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治疗效果,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腰椎功能,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庆达,杨俊松,高林,等.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非手术治疗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分型Ⅰ型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2021,37(6):541-548.
[2] 李庆达,贺宝荣,刘松旗,等. 单侧二次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ⅡA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2,24(7):583-590.
[3] 周震涛,白进玉,单冰晨,等.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2020,36(9):80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