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县中医院 重庆市 405800
患者郭某,男性,78岁,于2023年9月8日首次诊断为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手足关节肿痛、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异常增多。在接受骨髓穿刺和基因检测后,确诊为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然而,患者对常规治疗药物羟基脲表现出不耐受反应,故寻求中医治疗。在中医辨证施治的指导下,采用了以益气活血、化湿解毒为主的方药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调理,患者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手足关节的肿痛减轻,血尿酸水平有所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也趋于正常范围。此外,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中医治疗在郭某的病情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其带来了新的希望。
1.临床资料
患者信息:郭某,男,78岁,于2023年9月8日初诊。
主诉:确诊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半月。
现病史:半月前,患者因手足关节肿痛前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发现肾功能异常,血尿酸显著升高,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为35.89×10^9/L,血小板计数为774×10^9/L。随后进行了骨髓穿刺活检,结果显示骨髓组织增生活跃,病态巨核细胞的核呈现多型性变,Gomori染色结果为阳性++,提示骨髓中巨核细胞密集成簇,并伴有纤维细胞和纤维组织的广泛增生。基因检测结果显示CSF3R基因在所测位点未见突变,最终诊断为“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开始口服“羟基脲”治疗,但因出现严重不适反应而停药。为寻求中医药治疗方案,患者遂来我院就诊。
治疗方法
2.1四诊摘要:
望诊: 面黄神疲,舌暗淡,苔白腻,舌下络脉迂曲。闻诊: 气短懒言。问诊: 肢软乏力,腰背酸软,四肢麻木疼痛,纳呆食少,食后嗳气腹胀明显,夜尿频数,尿少,3-4次/晚,大便不成形,日1行。切诊: 脉沉细弱。
西医诊断: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白细胞增多
中医诊断:虚劳
中医辨证:气虚血瘀、湿毒内蕴证
2.2治疗经过
治法:益气活血、化湿解毒
初诊方药:补阳还五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黄芪30g、川芎15g、赤芍15g、当归15g三棱15g、莪术15g、水蛭3g、桃仁10g、红花10g、厚朴15、g法夏15g、茯苓15g、藿香15g、白豆蔻15g、鸡内金30g、山萸肉15g、佩兰15g、杜仲15g、南沙参30g、甘草6g
服法:水煎温服,日1剂,每日3次,共7剂。
2.3二诊(2023年9月15日):
患者神疲乏力、四肢麻木疼痛、食欲较前好转,嗳气及腹胀消失,舌苔渐退,但大便溏稀,日3次。去白豆蔻、佩兰,加干姜10g,大枣10g。水煎温服,日1剂,每日3次,共7剂。
2.4三诊(2023年9月23日):
患者仍述夜尿频数,腰背酸软。完善泌尿系彩超未见明显特殊,遂加菟丝子30g,金樱子30g。水煎温服,日1剂,每日3次,共14剂。
2.5随访:
患者体力、纳食、二便基本恢复正常,疼痛缓解明显,门诊长期复诊,随证加减。
3.结果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在中医属“虚劳”范畴,以瘀、毒、虚为主要特征。正气的盛衰决定了疾病的发生与治疗效果[1-3]。《内经》指出“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影响髓生化,脾失运化影响气血生成,难以抵抗病邪。患者以气虚为本,瘀血贯穿始终,因虚致湿。舌暗淡、苔白腻、脉沉细弱等均为气虚血瘀、湿毒内蕴之象。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为主;藿朴夏苓汤宣通气机,燥湿利水。黄芪大补元气促血行,当归活血通络,藿香、厚朴、半夏、白豆蔻、茯苓、佩兰化湿行气。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活血祛瘀,水蛭通经活络,鸡内金健脾消食,山萸肉、杜仲补肝肾。全方使气旺、瘀消、湿化、络通,诸症可愈。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气血亏虚、血瘀之证逐渐改善,腹泻及尿频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整体病情稳定[4]。临床中,针对气虚重症,重用黄芪疗效显著,但需辨证施治。胡师推崇明李东恒的治疗思想,善用黄芪补气实卫,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4.讨论
通过郭某的治疗案例,表明中医药在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中医药通过补气活血、化湿解毒的方法,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症状,还增强了其体质,为长期治疗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医治疗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需要个体化辨证施治,重视患者的整体状态,运用中医理论,选择适当的方药,逐步改善患者的病情,提升生活质量。中医药在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治疗中的优势体现在整体调理、辨证施治、个体化用药等方面。相比于单纯的西药治疗,中医药更注重患者的体质差异和病情变化,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治疗手段,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5]。郭某的治疗案例中,通过益气活血、化湿解毒的方法,不仅有效控制了病情,还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为中医药在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郭某的治疗过程也反映出中医药在处理复杂病症时的灵活性和综合性。通过辨证施治,精准调整药方,逐步改善患者的症状,显示了中医药在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方面的独特优势。此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药物组合,避免了西药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显示了中医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总体而言,中医药在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需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检测手段,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郭莉,魏秀丽,王继芳,等.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及外周血RPR、DFR对血栓形成的预测效能[J].海南医学,2023,34(21):3087-3091.
[2]刘雯,刘亚楠,赵磊,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骨髓增殖性肿瘤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24,41(02):107-110.
[3]赵一帆,林绍泽,白雪,等.Ph~-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血栓事件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1,29(06):1869-1874.
[4]刘瑞,黄彬涛.铁死亡在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靶向治疗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4,56(01):77-79+82.
[5]于海莲,王佳慧.细胞因子在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24,16(0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