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酉阳县中医院,重庆 酉阳 409800;2.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渝中 400011;3.巫溪县中医院,重庆 巫溪405800 )
摘要:脑垂体瘤术后并发尿崩症,是以多尿、甚者尿失禁、每日尿量4-10L,伴口渴多饮的综合症。[1]李磊等人研究得出:脑垂体瘤术后尿崩症发生率约31%。该病今年逐渐增多,而且目前中医对于该病无明确的诊治方法。本文通过介绍脑垂体瘤术后继发性尿崩症的生理病理、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用药经验等方面,详细阐述胡陵静教授从脾肾入手诊治该病的临床思路与方法,为临床中医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垂体瘤术后尿崩症,抗利尿激素,补脾升阳,益肾固摄
尿崩症是一种由神经内分泌或肾脏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抗利尿激素缺乏或肾脏对其不敏感。根据影响抗利尿激素的不同环节,尿崩症可分为中枢性、肾性及妊娠性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由于影响了抗利尿激素的合成、转运、储存或释放而引起,包括获得性、遗传性和特发性类型。例如,获得性中枢性尿崩症通常由于脑下垂体附近的肿瘤、感染或手术所致。治疗方面,西医主要通过外源性抗利尿激素补充以减少尿量,而中医则侧重于辩证施治,恢复身体内部平衡,有助于重建或代偿相关功能。
一、中医病因病机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经脑垂体调控后作用于肾集合管,调节水的重吸收,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垂体瘤手术可能影响下丘脑-神经垂体解剖结构或功能,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进而减弱肾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表现为尿崩症。此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脑部,其次影响到肾功能。
中医的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难以探测到中枢性尿崩症的微观生理病理变化,但现代医学技术能有效补充这一不足。因此,针对脑部功能和肾的调控,现代医学的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医治则治法
在治疗垂体瘤术后尿崩症时,关键在于强调升举清阳和注重脏腑辩证。尽管病理根源在于脑髓元神受损,但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清阳的润养作用,以促进脑髓元神的功能恢复。此外,从脾肾论治,通过调理脾肾功能,确保清阳等物质的源源不断生成,维持身体的内在平衡。标本同治,即缩泉固摄,重视在恢复脑髓元神功能的同时,加强肾主水、司二便功能,有助于促进全身液态内环境的恢复,缓解患者的症状,提升治疗效果。
病案报告
患者冉某,男,21岁,于2023年1月29,初诊。 主因“脑垂体瘤切除术后尿频、尿多伴多饮1年”就诊。1年前,主因“脑垂体混合型泌乳生长激素细胞腺瘤”手术切除后,即出现尿频,尿量多,每日尿量在4000mL以上,口干口渴难忍,饮水4000mL以上,需时刻随身携带2000mL的水瓶,随尿随饮,外院排除糖尿病及家族遗传病,西医明确诊断“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口服肾气丸、缩泉丸等治疗数月余后又针灸治疗月余,尿频、尿多及口渴多饮症状仍无缓解,故转来中医试诊。
辅助检查:自带外院病理活检报告:脑垂体混合型泌乳生长激素细胞腺瘤。肝肾功、电解质无异常,尿常规仅见尿比重下降。
刻诊:尿频,多尿,每日尿量4000ml以上,口渴,多饮,头昏,全身乏力,喜静喜卧,肥胖,饮食大便无异常,睡眠差。
患者垂体瘤手术发生尿量大量增多,每日尿量超过4000ml,持续1年余,排除肾脏、膀胱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故西医明确诊断垂体瘤术后尿崩症,属中枢性尿崩症。中医诊断尿崩症,根据尿频、小便清长、头昏、四肢乏力,脉沉极弱、体型超胖,故证候诊断为脾肾亏虚 偏于脾虚,清阳不升,肾虚不固。治法:补脾升阳、益肾固尿,处方: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具体方药:黄芪50克、人参15克、升麻3克、柴胡3克 、桔梗6克、甘草15克、金樱子20克、覆盆子15克、地榆30克、山药30克、桑寄生30克,上药7剂,每日1剂,水煎,每次150ml,每日早中晚,各服1次。
复诊:1周后复诊,患者及家属特别高兴,自诉尿频、口干渴、多饮症状显著减轻,尿量较前明显减少,在学校已经能正常上课,上课中途不再上厕所。脉搏较前显著有力,脉由沉极弱变为沉稍弱。效不更方,前后治疗近2月后痊愈停药,其后随访1年,患者小便完全恢复正常,口干口渴多饮症状亦随之解除。
按:古代中医未将尿崩症列入专门的诊断范畴,常将口干、多饮、多尿归类为“消渴”。然而,尿崩症患者以大量排尿为主症,尿多导致津液流失,引发口干口渴,与传统消渴不同。不能简单因尿多而称为“下消”,也不适用于“遗尿”或“尿失禁”诊断。因此,将主要表现为尿频、尿量极多的病证称为“尿崩症”更为合适。患者常伴有头昏、乏力等症,脉沉极弱,属于气虚范畴。舌淡白、小便清长、体胖,为典型阳虚气虚证,显示肾气虚不固。综合四诊,病因主要是脾气虚、阳虚,影响脾肾功能。
在西医理论中,脑垂体手术后可能导致抗利尿激素缺乏或不足,这属于生理病理的范畴。然而,在中医传统中,尚未见有关部分垂体再生的记载或报道。现代临床借助先进医学技术,补充了中医四诊的不足,通过明确的病位推测,将病因定位于脑窍,结合脑髓元神功能和肾主水司功能,推导出清阳不升、脑髓失养等病理机制,并据此调配方药治疗。治疗方案主要采用补中益气汤以补中益气、升清阳为主,并配以金樱子、覆盆子、地榆、山药、桑寄生等药物以益肾固摄,有助于减少津液排泄。虽然某些药物如六味地黄丸[2-3]、肾气丸和缩泉丸在临床上对尿崩症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在本例中,口服这些药物数月无效。因此,本例患者的主要病理机制可能是脾虚、清阳不升和元神失用导致的中枢性尿崩症,而非肾精亏虚所致的肾性尿崩症。
三、小结
脑垂体瘤术后尿崩症发生的核心病机在于脑元神失用。元神失用的病因可能有痰饮瘀浊等内邪留滞侵犯,或精亏脑髓不充,或清阳不养所致,不同病因所致,虚分别论治,方可有效。清阳不升所致元神失养型尿崩症者患者,经过补脾升阳、辅以益肾固摄法的中医药成功治愈。这一成功案例,为该病今后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或实验)提供了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 李磊、娄云飞等,垂体瘤术后尿崩症的相关因素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23)
[2] 高显赫、邱岳鹏、周月红,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六味地黄丸合缩泉丸治疗尿崩症的作用机制,湖南中医杂志,2022(09)
[3] 叶枫.六味地黄丸和缩泉丸治疗尿崩症[J].中医研究.2018,10(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