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四川广安 638400
【摘要】目的:分析PDCA模式用于凶险型前置胎盘护理过程中的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改善效果。方法:86例患者,均患有凶险型前置胎盘,就诊时间[2021年5月-2022年5月],选取随机方式,均等拆分,设立2组,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例数4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PDCA模式,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状态相关指标得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科学的PDCA模式干预方案可有效改善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围术期严重的负面情绪,降低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较好,妊娠结局得以优化,因此在临床一线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凶险型前置胎盘;PDCA模式;心理状态;妊娠结局
妊娠晚期经产妇,特别是多产妇的严重并发症较多,较为危险的症状为凶险型前置胎盘[1]。如果孕妇胎盘附着于既往剖宫产的瘢痕处,随着孕周的增加,子宫下段及宫颈处胎盘不能充分伸展导致错位分离,极易出现无诱因无痛性阴道出血,对孕妇及腹中胎儿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2]。出现凶险型前置胎盘症状后,医护人员须结合孕妇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干预方案,来缓解患者较为严重的负面情绪,改善出血症状,优化妊娠结局。PDCA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按照计划、执行、检查以及处理这一循环路径来对凶险型前置胎盘围术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增加患者欠佳的医学知识水平以及对围术期医护人员相关救护措施的配合度,有助于手术效果的提升以及患者病情的好转。基于此,本文就PDCA模式优化凶险型前置胎盘妊娠结局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6例患者,均患有凶险型前置胎盘,就诊时间[2021年5月-2022年5月],选取随机方式,均等拆分,设立2组,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例数43例。
对照组一般资料:年龄区间为22~36岁,均值为(28.67±1.86)岁;孕周为28~36周,均值为(32.13±1.17)周;
观察组一般资料:年龄区间为20~38岁,均值为(28.59±1.74)岁;病程区间为29~35周,均值为(32.29±1.06)周。
将上述信息录入SPSS26.0软件中,结果为p>0.05,表示数据平衡。
1.2方法
1.2.1方法
对照组方案为常规护理。观察组方案为PDCA模式,具体措施如下:①术前干预: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生育、既往病史等基础情况进行评估,进行相关指标的专项检测,以确保患者有无胎盘粘连以及胎盘植入症状;并根据患者血生化、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的检测情况,提前做好配血、贮血以及抗休克等急救措施的准备;术前穿刺孕妇锁骨下静脉,构建双静脉通路,保证术前工作、抢救措施的提前准备,以应对突发事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护理诉求,用温和语气以及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患者的病情、救治措施予以告知,并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疏导,缓解其紧张、恐惧以及焦虑等负面情绪;树立患者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正确面对现实的勇气,如果需要切除子宫但患者有生育要求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以减少护患纠纷;②术后干预:术后及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临床相关指标进行严密监测,根据患者术后的情况遵医嘱给予患者抗生素以防止发生感染;针对泌尿系统损伤患者,给予患者日常饮食以及个人卫生的科学干预,并定期对生殖器周边进行消毒;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可以定期检查其手术切口渗血及渗液情况,及时给予患者输血、补充纤维蛋白原以及凝血因子等科学救护措施,产后出血患者,遵医嘱给予患者适量缩宫素以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等药物促进患者子宫收缩,并采用宫腔冰水囊填塞术、髂内动脉结扎术以及B-Lynch缝合术来降低产后患者出血的概率,如果患者术后身体状况不佳,有休克先兆,护理人员及时给予患者平稳缓慢输血;③延续性干预:出院前,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建立患者个人健康档案,方便医护人员电话随访追踪干预;给予患者调整产后心理状态、日常个人卫生、饮食以及哺育胎儿的科学建议及指导。
1.2.2效果评估
1.2.2.1心理状态。
1.2.2.2并发症情况。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干预后的常见并发症有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泌尿系统损伤等症。
1.3统计学处理
处理软件为SPSS22.0,数据类型为计数数据和计量数据,前者通过(%)以表达,施以X2检验表示检验结果,后者通过()以表示,施以t检验表示检验结果。如果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状态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状态相关指标得分均较低(P<0.05),详见表1。
表1心理状态(分,)
组别 | n | SAS得分 | SDS得分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 | 43 | 53.49±3.12 | 51.68±2.04 | 55.06±3.29 | 52.73±1.96 |
观察组 | 43 | 53.56±3.19 | 48.37±1.56 | 55.12±3.31 | 49.82±1.73 |
t | 0.103 | 8.452 | 0.084 | 7.299 | |
P | 0.918 | 0.000 | 0.933 | 0.000 |
2.2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详见表2。
表2并发症情况(例,%)
组别 | n | 失血性休克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泌尿系统损伤 | 并发症发生率 |
对照组 | 43 | 7(16.28) | 6(13.95) | 5(11.63) | 41.86 |
观察组 | 43 | 3(6.98) | 2(4.65) | 2(4.65) | 16.28 |
X2 | - | - | - | 6.824 | |
P | - | - | - | 0.009 |
3讨论
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由于病情较为危重、特殊且较为复杂,围术期风险较高,患者的负面情绪较为严重,身心应激反应较为明显,对手术效果容易产生负面影响[3]。科学的干预措施可以缓解患者严重的负面情绪,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患者机体的早日康复。PDCA循环护理模式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科学护理,提升了患者的医学认知水平,有利于提升手术效果,改善预后,降低凶险型前置胎盘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获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
在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身体素质以及凶险型前置胎盘的严重程度等情况,制定科学计划;医护人员实施适合患者病情特点的心理干预措施,进行心理疏导,并告知患者我院医护人员在救护凶险型前置胎盘的权威性、安全性,患者的安全感及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得以大幅度提升,所以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SAS以及SDS等心理状态相关指标得分均较低。医护人员术后针对凶险型前置胎盘可能发生的切口感染、弥散性内凝血以及泌尿系统损伤等并发症进行科学的预防及救治,有效降低了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在患者出院时给予患者科学的日常生活干预建议,定期对患者病情恢复情况进行电话随访,促进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病情的好转,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所以患者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综上所述,科学的PDCA模式干预方案可有效改善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围术期严重的负面情绪,降低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较好,妊娠结局得以优化,因此在临床一线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马静,郝璐.PDCA循环护理模式联合追踪护理在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8):103-105.
[2]楚素娟.临床护理路径在凶险型前置胎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系统医学,2021,6(13):184-187.
[3]王武春.探讨基于PDCA护理模式对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24(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