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绘本 提升幼儿思维能力 ——以《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2-27 23:13:14
/ 1

思维导图+绘本 提升幼儿思维能力 ——以《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

王汶洁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白鹭幼儿园


案例背景:

在幼儿教育中,绘本阅读是促进孩子语言发展、认知能力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观摩各班的阅读活动发现:教师们注重以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侧重于文字和图片的理解,忽略了通过阅读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本案例尝试引入思维导图作为辅助工具,以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探讨如何利用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来提升幼儿的阅读理解力和思维能力。

案例描述:

(一)读前:用圆圈图猜想故事内容

在正式阅读《小年兽》之前,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观察绘本的封面,并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我准备了一张大白纸,并在纸张中心画一个大圈,将“小年兽”作为中心主题画在圈内。

师:“孩子们,看到这个绘本封面,你都想到了什么?”

幼1:“我看到了好多星星和烟花。”

幼2:“可能是过年了吧,有红灯笼。”

幼3:“还有一只怪兽在房子上,好可怕啊!”

幼4:“我爸爸是警察会抓怪兽。”

我一边听一边用水彩笔将孩子们的发言记录在大圈里,形成了一个圆圈图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提到了怪兽、灯笼、烟花,那想想这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幼儿1:“我觉得是过年的故事。”

幼儿2:“可能是怪兽偷灯笼的故事吧”

教师分析:

通过让幼儿自由表达对封面的看法,我成功地激发了他们对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提出了关于故事的各种可能性,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预测能力,也为后续的阅读活动设置了悬念。圆圈图帮助幼儿构建了一个关于故事背景的认知框架。这个框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起点,使他们能够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为深入理解故事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们的回答中,我看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多样的想法,这表明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这种思维方式对于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继续运用类似的教学策略,但同时也会注意以下几点:1.更加关注孩子们的个体差异,鼓励内向或不太自信的孩子大胆表达。2.引导孩子们不仅停留在表面观察,还要深入思考图片背后的意义。3.在记录孩子们的想法时,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分类和归纳,以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

(二)读中:以流程图了解故事内容

我通过音频让幼儿完整地听一遍故事,让他们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孩子们关注故事中的重要元素,如人物、场景、冲突等。当幼儿对故事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便开始带领他们一起绘制流程图。

师:“母鸡肉丝去散步,他走出鸡舍”教师在流程图一个格子里画了鸡舍,“一只狐狸看到了朝他扑过去,他绕过钉耙,狐狸撞到了钉耙上,这个时候母鸡是在哪里?”

幼儿:“院子里。”

随后老师将院子画在了流程图的第二个格子里。

师:“母鸡继续悠闲地往前走,狐狸再次准备扑向他,他绕过…?”

幼儿:“池塘”

我请一位幼儿上台在流程图的第三个格子里画了“池塘”。

师:“没错,狐狸没有抓住母鸡,反而自己掉进了池塘里面,母鸡又继续走,他又来到了哪儿?”

幼儿:“草堆”

师:“狐狸得逞了吗?”

幼儿:“没有,他掉进了草堆里”

师:“母鸡继续走着,你们看,他的脚上缠了一根线,这根线的另一头是什么呀?”引导幼儿用手指跟着线找一找,便发现了磨坊。

师:“母鸡萝丝慢悠悠的穿过了……?”

幼儿:“篱笆”

师:“不好,前面有什么?”

幼儿:“好像是蜜蜂房。”

师:“狐狸遭大秧了,而萝丝还是没有发现这一切,这回他到家了。”

随后我根据流程图的提示帮助幼儿回忆故事情节,在流程图的帮助下,幼儿能够完整的、有顺序的讲述故事内容。

教师分析:

通过流程图的帮助,幼儿能够更清晰地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脉,提高了对复杂信息的理解能力。这种可视化的方法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绘制和解读流程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锻炼逻辑思维的好机会,幼儿学会了如何分析事情的发展顺序,以及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思路,这对于他们今后解决实际问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这种方法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可能遇到一些挑战:一是每个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同,在绘制流程图时可能会出现进度不一致的情况。为此,教师需要灵活调整教学节奏,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跟上步伐。二是从选择绘本到完成流程图绘制,再到最后的讨论交流,整个过程可能需要较多的时间投入。教师应提前做好规划,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保证活动既充实又高效。

(三)读后:用气泡图理解人物特征

在对绘本有了整体感知后,我将幼儿分成两组,每组负责一个角色(萝丝和狐狸)。然后引导幼儿进行头脑风暴,尽可能多地想出形容角色的词语。例如,有的幼儿说母鸡萝丝是“勇敢”的,因为她面对狐狸时毫不畏惧;狐狸则是“狡猾”的,因为它总是试图抓住母鸡。当每个小组都收集到了足够多的形容词后,便可以在纸上绘制气泡图了。中心圆圈里写上角色的名字(如“母鸡萝丝”),周围的小圆圈则用来填写幼儿想到的各种形容词。完成气泡图后,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为什么选择了这些特定的形容词。这不仅是对孩子表达能力的一次锻炼,也促进了班级内的合作与交流氛围。

教师分析:

在寻找形容词的过程中,幼儿不断地练习使用新的词汇,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词汇量。他们需要思考哪些形容词最能准确描述角色,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讨论和交流,幼儿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进一步提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案例反思: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在促进幼儿阅读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绘本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可以更加有序地进行思考。此外,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法也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了课堂上的积极交流。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思维导图的应用也需要考虑到幼儿的具体年龄和发展阶段。例如,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如因果关系的理解,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反复练习才能完全掌握。因此,在未来的设计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个体差异,调整策略,确保所有孩子都能从中受益。同时,教师也应该持续评估思维导图教学的效果,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我们期待孩子们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思维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