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中心小学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提出了具体而全面的要求,明确规定,小学生阅读总量六年不少于145万字,并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阅读是语言积累的最好途径之一。其中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多维度的积极影响,作为当代小学生,在学好课内阅读的同时,更要注重课外阅读。
一、课外阅读对于我们当代小学生的益处
1.开拓文化视野,理解多元文化。课外阅读,能够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能够让学生对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有更为广泛的认识;能够让学生的世界更精彩,让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学生逐渐意识到同事件的多版本叙述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实证数据表明,持续阅读多元文本的学生,在“文化包容度测试”中得分提高27%。
2.课外阅读通过文本中的情景体验、角色共情、价值观传递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构建情感认知、完善人格特质。这种影响不同于说教,而是如皮亚杰所言:“儿童通过同化与顺应,在故事中重建自己的认知图式。”孩子们通过角色命运演练自己的人生选择,从童话的善恶分明,到名著的复杂人性,最终形成稳定而丰盈的精神世界。
3.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阅读对写作的提升不是简单复制,而是通过隐性学习、认知重构、情感驱动,最终实现从“语言贫瘠”到“文思泉涌”的质变。
二、课外阅读给小学生带来的益处远不止这些,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呢?
(一)最好的书给学生
1.符合学生年龄段的图书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阅读量和课外阅读书目的类型也会有所不同。如低年级学生,以桥梁书为主,如拼音绘本《不一样的卡梅拉》,生活故事《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自然认知《法布尔昆虫记(绘本版)》等;中年级的学生,是独立阅读关键期,以阅读童话、寓言、科普读物、儿童小说等为主,如奇幻冒险类《女巫》,成长小说《一百条裙子》,历史启蒙《甲骨文学校》等;高年级的学生,属于思辨能力发展期,可以在以前的基础上,选择更高层次的儿童读物,如科学哲理类《记忆传授人》,纪实文学《战马》,古典新编《给孩子的西游记》。
2.符合学生兴趣的图书
“兴趣是一切动力的源泉”,如今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快餐”横行,要想让学生坐下来读一本书,必定是学生感兴趣的图书。课内阅读加课外阅读的收获绝对大于二。
3.符合不同学生个性的图书
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灌溉而非批量生产。正如教育家阿德勒所言:“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识别每个孩子的独特性。”通过精准图书匹配,我们能让阅读成为滋养个性的活水,而非统一标准的模具。4.选择的图书品类要多样性
学生阅读的范围广泛了、阅读的图书类型多样了,语文素养就会从整体上提高。一种类型的书,可以打开学生这一方面的视角,随着学生阅读图书的品类的增加,他们的视野也会更加宽阔,思路更加开阔
(二)给孩子专门的读书时间
利用课后特色延时服务课组织阅读活动
(1)通过分层教学设计,精准匹配学段需求。低年级的开展“悦读”启蒙,通过绘本剧场(共读绘本后,用肢体动作演绎情感表达)、声音银行(录制故事音频,培养语感)、工具支持(提供“阅读存折”)等活动开展。中高年级的开展“思辨深度”,通过议题辩论、跨学科项目(文本+科学+美术)、成果输出(书评、仿写、插画)等活动开展。
(2)阅读特色活动,每周主题轮到。在开展阅读课时,我们可以通过“图书漂流日”,每人带一本书并附带推荐便签,交换阅读;“经典诵读”可以依托《小学生必读古诗词》开展飞花令擂台赛;“作家模仿秀”则是通过仿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
2.半个月一节图书室读书
⑴针对小学阶段,每两周开展1次集体图书室阅读课,每次40分钟。学生在图书室才能真正的认识到知识的海洋有多大,从而激发努力向上的心理品质,喜欢上阅读,爱上阅读。
⑵教师利用5分钟的时间,发布“探索任务卡”,使用“三色便签”:黄色标记精彩句子、蓝色记录疑问、粉色写下联想,做到有目的的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学生自由阅读的25分钟里,老师可以实时地参与进去,轻声个别指导。最后10分钟,学生通过“句子漂流瓶”朗读摘抄的1个好句,“微书评”用30秒推荐今日所读,制作“图书身份证”等活动,进行读后输出。
⑶图书室的藏书每学期至少更好30%藏书,保持新鲜感。
3.利用课前3分钟
(1)“每日一句”经典诵读。黑板角落设置“今日金句”栏,每日更新。
(2)“封面竞猜”游戏。展示局部图书封面,奖励首位猜中者担任当日“阅读小班长”。
(3)“三幕剧”速读训练。周一读开头,设置悬念,周二读中间片段,小组预测结局,周五揭晓原文,对比创作差异。
(三)创设阅读环境
1.良好的环境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学校我们可以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如:学校提供图书阅览室,改造消防楼梯为“彩虹书阶”,每级台阶镶嵌名著金句,教室里配备图书角,墙面布置“好书地图”,用便利贴标记学生推荐语。当书籍触手可及、阅读随时可发生时,习惯养成便水到渠成。
2.从监督者变成“共读伙伴”。教师在与学生在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体验,面对学生的阅读成果时,无论他们的收获是大是小,要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
三、亲子阅读
教育部颁布了“双减”政策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有更多的时间与父母进行互动。“亲子阅读”就是很好的互动方式,当父母和孩子一起共读,父母就在孩子心中播撒下热爱阅读受益终生的种子,当父母与孩子拥有越来越多的“共读记忆”,不仅提升语言能力,更形成独特的情感密码。
1.固定的共读时间。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进行共读,比如我们可以选择晚上睡觉之前,时间久了,共读就会成为一种很好的习惯。
2.采取不同的方式共读。可以是你读我听的常见共读方式,也可以是把读书和音乐结合起来的共读方式,更可以是在阅读中做游戏或者扮演书中的某个角色的共读方式,总之,亲子共读,怎么高兴我们怎么读!
3.选择合适的书籍。亲子共读,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3-6岁桥梁书,9-12岁章节书,家长们在选书的时候,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书,符合孩子认知的书,听听孩子的想法,不应带有过重的功利性、目的性,不要过分的追求专业性。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二卷),杜殿坤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