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趣共生”模式下信息技术与小学多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5-24 18:19:12
/ 1

“智趣共生”模式下信息技术与小学多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探究

刘玥

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净月南环小学


摘要: 在“智趣共生”教育理念下,信息技术与小学多学科融合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本文旨在探究信息技术与小学多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搭建学习支架、开发智能工具链以及构建多元评价等策略,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多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联结与深度探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智趣共生;信息技术;小学多学科融合;实践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智趣共生”模式强调智慧与趣味相融合,旨在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过程中发展智慧、提升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小学多学科融合,能够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多元的学习体验。然而,如何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多学科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多学科融合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信息技术为创设生动、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内容,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后续的学科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与认知基础。

例如,在小学科学“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奇妙的变化吗?这些变化和哪些因素有关呢?”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问题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猜想。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平板电脑上的植物观察记录软件,制定自己的植物观察计划,记录植物在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与记录中深入探究植物生长的奥秘。

二、搭建学习支架,促进知识联结

学习支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辅助工具。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搭建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架,如思维导图软件、知识图谱工具等,帮助学生梳理学科知识结构,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与整合。此外,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微课视频、电子书籍、学习案例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 在小学语文“中国古典名著”单元教学时,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软件搭建学习支架。在讲解《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教师先在屏幕上展示以“草船借箭”为中心的思维导图框架,引导学生共同梳理故事的主要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随后,让学生分组利用平板电脑上的思维导图软件,围绕“三国演义中的智慧故事”这一主题,自主拓展思维导图,添加其他与智慧相关的故事,并分析故事中人物所运用的智慧策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将所学知识与其他名著故事进行联结,拓宽了知识面,提升了思维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

三、开发智能工具链,支持深度探究

智能工具链的构建为学生开展深度探究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信息技术领域涌现出众多智能工具,如编程软件、虚拟实验室、智能学习助手等,这些工具能够满足不同学科探究学习的需求。编程软件可以让学生在创作简单程序的过程中,理解逻辑思维和算法原理,培养计算思维;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安全、便捷的实验环境,学生可以反复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深入探究科学规律;智能学习助手能够实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助力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 在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单元教学中,教师引入编程软件 Scratch 开发智能工具链。首先,教师通过 Scratch 制作一个图形运动的动画演示程序,向学生展示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运动方式。然后,让学生分组利用 Scratch 软件,自主设计一个包含多种图形运动的小游戏。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确定图形运动的方向、角度和距离等参数,同时要编写相应的程序代码来实现图形的运动效果。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与调试中,深入理解了图形运动的概念和原理,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构建多元评价,实现素养导向

多元评价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是实现素养导向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为多元评价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平台。借助在线评价系统,教师可以实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如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课堂参与度等,并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量化分析,精准诊断学生的学习优势与不足。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利用在线讨论区、学习成果展示平台等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作品,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 在小学美术“我的校园”主题绘画教学中,教师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在线评价系统记录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表现,包括草图设计、色彩搭配、创意构思等方面。在作品完成后,学生首先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和亮点。然后,学生之间开展互评,利用在线评价平台为同学的作品打分并撰写评语。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自评、互评结果以及在线评价系统的数据分析,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关注绘画技巧,更注重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助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总之,“智趣共生”模式下信息技术与小学多学科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搭建学习支架、开发智能工具链以及构建多元评价等实践路径,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联结与深度探究,实现素养导向的教育目标。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与小学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学习体验,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康健,范水娣.多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科学+信息技术+劳动”实施策略[J].上海教育,2024,(Z2):108.

[2]黄瑞琼.多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对策[J].天津教育,2023,(31):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