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英语课堂感恩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5-24 18:19:12
/ 1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英语课堂感恩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效果研究

蔺树学

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校


摘要:本论文聚焦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英语课堂感恩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效果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情感教育理论,深入剖析核心素养与感恩教育的内在联系,系统构建以目标融合、学生主体、情境真实为原则的活动设计框架。通过行动研究法,结合人教版教材实际案例,详细阐述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到课后延伸的完整教学流程,并运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学习成果量化分析等多元评估手段,验证教育实践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将感恩教育融入高中英语课堂,可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 18.7%、文化意识得分提高 22.3%,显著增强学生的感恩行为表现(提升 31.6%),为英语教学与德育融合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支撑。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堂;感恩教育;活动设计;实施效果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培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命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强调通过学科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感恩教育作为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仍存在 “重知识、轻育人” 的现象,76.3% 的教师在课堂中较少融入感恩教育内容(数据来源于预调研),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与情感素养发展失衡。因此,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英语课堂感恩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路径,对落实课程育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英语课堂感恩教育活动设计

(一)设计原则

1.目标融合性原则

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感恩教育目标有机整合。在知识维度,要求学生掌握 “gratitude”“appreciation” 等核心词汇及相关句式;在能力维度,通过主题演讲、辩论等活动提升语言运用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情感维度,借助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感恩内涵。例如,在 “感恩逆行者” 主题活动中,学生需用英语分析抗疫新闻报道,撰写致敬医护人员的短文,实现语言学习与价值观塑造的统一。

2.学生主体性原则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活动。通过 “任务驱动 + 自主探究” 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设计。如在 “感恩家乡” 项目中,学生自主选择制作英语宣传片、撰写导游词或设计文化手册,教师仅提供资源支持与方法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情境真实性原则

遵循情境认知理论,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引入央视《感动中国》英文报道、国际志愿者服务案例等素材,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语言。例如,模拟国际志愿者交流场景,学生用英语讨论如何帮助弱势群体,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二)设计内容与形式

1.教材内容深度挖掘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系统梳理感恩教育资源:必修一 “Friendship” 单元可延伸至 “感恩挚友” 主题,组织学生用英语讲述友谊故事;选修六 “Art” 单元可引导学生感恩艺术创作者,开展英文艺术评论写作。在学习《Letter to Mother》一文时,教师不仅讲解语言点,还设计 “为父母写一封英文感恩信” 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句式,实现语言与情感的双向迁移。

2.多样化活动形式

主题演讲与辩论:开展 “Should Gratitude Be Expressed Publicly?” 主题辩论,学生需查阅中西方感恩文化资料,用英语进行逻辑论证。某班级实践显示,学生在辩论后,复杂句式运用正确率提高 27%,批判性思维得分提升 19.5%。

项目式学习:组织 “校园感恩行动” 项目,学生分组策划英语感恩活动,如制作感恩树留言墙、拍摄微纪录片。在制作 “感恩教师” 纪录片过程中,学生需完成采访、脚本撰写、英文配音等任务,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显著提升。

文化对比活动:对比感恩节与中国重阳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双语文化对比手册,分析节日背后的价值观差异。数据显示,91.2% 的学生能准确阐述两种文化的 3 个以上差异点,文化意识得分较活动前提高 22.3%。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英语课堂感恩教育活动的实施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构建 “三维度” 资源库:语言素材库(如感恩主题英文诗歌、影视片段)、文化素材库(中西方感恩习俗资料)、活动案例库(优秀教学设计)。设计分层任务单,例如针对基础薄弱学生提供 “感恩卡片模板 + 常用句式”,对能力较强学生布置 “英文感恩故事创作” 任务。同时,预设活动难点,如文化对比活动中可能出现的跨文化理解障碍,提前准备对比图表与解释材料。

2.学生准备

以 “感恩自然” 主题活动为例,学生分组开展实践:摄影组拍摄校园自然景观并标注英文说明,写作组收集环保英文名言,调研组整理全球生态保护案例。各小组通过线上协作平台共享资料,完成初步素材整合。

(二)课堂实施

1.情境导入

采用 “多模态” 导入法:播放 BBC 纪录片《Nature's Miracle》片段,展示自然馈赠;朗诵英文诗歌《Thank You, Nature》;呈现濒危物种数据图表。教师提问:“What does nature offer us? How can we show our gratitude?”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导入主题。

2.活动开展

以小组合作制作 “感恩自然” 手抄报为例:教师先讲解评分标准(语言准确性 30%、创意性 25%、文化内涵 25%、团队协作 20%),学生分组分工(文字编辑、绘图设计、英文校对)。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针对语言错误提供即时反馈,对创意不足的小组给予启发,如建议融入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英文表达。

3.总结升华

运用 “反思 - 迁移” 模式:学生先进行小组自评与互评,教师再结合观察记录进行总评。引导学生思考:“How can we translate gratitude into daily actions?” 发起 “21 天环保打卡” 活动,要求学生用英语记录每日环保行动,实现从认知到实践的转化。

(三)课后延伸

1.分层作业布置

基础层:完成感恩主题英语填空练习(如填入合适介词:be grateful ___ someone);提高层:撰写 150 词的感恩短文;拓展层:制作英文感恩主题电子相册并配解说。通过作业管理平台,教师可实时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并给予个性化反馈。

2.实践活动开展

组织 “社区感恩服务周” 活动:学生分组参与敬老院志愿服务、社区环保宣传等活动,用英语记录服务过程与感悟。某班级实践后,学生撰写的英文实践报告中,复杂句式使用频率增加 40%,情感表达的丰富度提升 35%。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英语课堂感恩教育活动实施效果评估

(一)评估方法

1.问卷调查

设计包含 5 个维度(感恩认知、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共 30 题的量表,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对某校高一 300 名学生进行前测与后测,有效回收率 92.7%。

2.课堂观察

制定包含参与度、语言表现、思维深度等 8 项指标的观察表,由 3 位教师组成观察小组,累计观察 12 个班级,获取 48 份观察记录。

3.学习成果评估

对比活动前后英语测试中与感恩主题相关的写作、阅读得分,分析主题作品质量。例如,对 150 份感恩主题作文进行评分,从内容、语言、结构三个维度量化分析。

(二)评估结果与分析

1.核心素养提升显著

语言能力方面,写作平均分从 12.3 分提升至 14.6 分(提升 18.7%);文化意识维度,学生对跨文化感恩差异的理解正确率从 61.2% 提高到 74.8%;思维品质得分增长 21.5%,创新性观点提出数量增加 32%;学习能力方面,自主学习时长每周平均增加 1.8 小时。

2.感恩行为明显改善

问卷调查显示,活动后主动表达感谢的学生比例从 48.3% 提升至 63.6%;愿意参与公益活动的学生占比增加 29.4%。课堂观察记录表明,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表达感谢的频次较活动前增长 41.7%。

3.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约 15.6% 的学生反映文化对比活动难度过高,23.1% 的学生认为部分小组活动分工不均衡。建议后续优化活动分层设计,提供差异化资源包;引入 “角色轮换制” 与 “个人贡献评分”,提升全员参与度。

四、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英语课堂感恩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成功构建了语言学习与德育融合的创新模式。研究证实,通过科学设计、有效实施与多元评估,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感恩意识。未来,教师应继续深化理论研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活动形式,如开发英语感恩教育虚拟仿真场景。同时,建议将研究成果推广至其他学科,为新时代学科育人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式,推动基础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繁慧.将感恩教育融入高中英语课堂中[J].中学生英语,2021,(24):155.

[2]殷年萍.基于英语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J].中学生英语,2021,(10):116.

[3]彭永谦.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