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实施研究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5-24 18:19:12
/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实施研究策略

王素兰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中南校区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感知力和思维深度的核心环节。坐进一间教室,细品一节课堂。老师是一节课的编剧,更是导演,同时也是演员。老师的全程引导,即是课堂教学的实施。针对文本解读的实施策略和研究方向,结合小学阶段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激发、课标要求等)有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一直以来,我们的备课,我们的教学设计,我们的课堂,在教学目标的理解确立上停留在“三重三轻”:即重知识与技能,轻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重文字描述,轻深入理解;重面面俱到,轻科学合理。更有甚者,可能还停留在看教参,读教案的层面,教参要我教什么,我就教什么,目标定位从来不曾就自己学生的学情拔高或降低。亦从来不曾想:这篇文章对于我的学生学情,我需要教会他们什么?所以,我们在备一节课时,我们一定要明确每节课我要把学生带去哪里?

“假如你对要去的目的地不清楚的话,那么你很可能会抵达另一个地点,而不知道自己走错了目的地。”因此,教学目标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呢?

1. 把握目标的方向——依据课标、教材

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课程标准各年段目标,二是要了解每个单元语文要素是单元总目标,三是通过课后习题明确语文要素的具体分解,即为每篇课文的目标指向。

一个课时我们通常会设置三个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即核心的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和解决的障碍性知识。比如,语文课每课的字词,要求背诵的段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核心目标,即本节课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语文要素达成的方法,与知识一样,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 附属性目标。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或由本课知识所延伸出来的类化知识等。

由此可见,基础性目标是全员必须达成的目标,因为浅显、容易达成,核心目标属于每个课时需要通过各种教学策略达成的重难点,确保要完成的目标,如果策略不当,最后呈现的课堂效率也不高。在拟定目标时有了这三个基本点为我们保驾护航,基本就能做到课课心中有数。

我们教师在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时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具体。目标的表述必须清楚明了,不能是含糊笼统。比如,教学目标“朗读课文,品味幽默风趣的语言,学会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抓关键词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一表述就非常具体,做到了目标心中明。

二是实际。目标的表述不能大而空,比如,有的老师每个课时目标上都写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乍一看这的确是个目标,仔细推敲,你就会发现这样的目标实际上是又大又空。

三是准确。这点相对来说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并结合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把“教什么”先思考清楚。准确判断出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即核心教学目标是什么。

因此,设计教学目标,需要老师对一个单元教材作周密的思考,老师对一篇课文的特点作深入的理解,深入钻研教材,反复琢磨的基础上来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 了解学生——明确起点(以学定教)

基于学情,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我们要真正意义上停留下来去研究我们的学生(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兴趣点,认识的盲点难点等在哪里),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目标,重新定位我们的每堂课需要带给孩子们什么来确立我的教学目标。教学要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学目标之间搭梯子,梯子的起点是学生的认知水平,梯子的终点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梯子中间的一级一级就是不同的教学策略了。

二、一枝一叶总关情( 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

研透教材,犹如演员要熟悉剧本。老师要认真分析教材中的核心知识,抓准重点和难点,找准训练点。如果能在知识点和训练点之间找到路径,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主线,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就清晰了,学生的认知就会变得简单起来。因此,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是解决教学中“教什么”的抓手,也是教师用好教材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进行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呢?

1.恰当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

我们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材为例,一起读一读,看看能从单元导读中获取哪些信息。

image.png 

单元导语部分既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既便于老师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做到教学单篇课文与单元主题相联系,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联系。这样的导读设计,是在明确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教材,把教材放到单元和学生认知中去研读,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背景,既体现了单元主题和单元训练重点,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体现了知识间的链接。这是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研读观,也体现了教材研读的广度和深度。

2.有效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

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image.pngimage.png 

3.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

语文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它是教师的教本,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教材中的文本,除了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文章写了什么之外,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教学价值——文章是怎样写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这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读懂年段与年段的关联,读懂年级与年级的关联,读懂上文与下文的关联,这样的语文老师大概就有了“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的底气。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需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扎实的语言训练中激发思维火花。教师应通过持续反思、课例研究和学情分析,逐步形成科学的文本解读教学框架,最终实现"读懂文字—读懂世界—读懂自己"的阅读育人目标。天在山边,走近山边,天更远;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水更深,对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也将是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