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人民小学
摘要: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核心任务。本文围绕营造宽松课堂氛围、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启发性问题、强化阅读写作训练四个策略展开论述,结合人教版教材案例阐述各策略的理论依据与实施路径。通过宽松氛围激发思维潜能,以多样化教学方法激活兴趣,借启发性问题引导深度思考,凭读写训练提升思维品质,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不仅是语言工具的载体,更是思维发展的沃土。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从具象向抽象过渡的关键期,语文课堂应成为思维训练的主阵地。然而,传统课堂存在重知识灌输、轻思维培养的倾向,导致学生思维固化、创新能力不足。本文基于人教版教材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探讨如何通过课堂优化策略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营造宽松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思考
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思维萌芽的土壤。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无压力、被尊重的环境中时,其思维活跃度与创造力显著提升。教师应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通过鼓励质疑、包容错误、多元评价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使其敢于表达独特见解。这种氛围的营造需贯穿课堂始终,从课堂导入到总结反馈,教师均需以开放姿态接纳学生的所有声音。
例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时,教师可先以趣味提问开启课堂:“同学们,你们见过永远不倒的房子吗?这老屋为啥总也倒不了呀?”引发学生好奇心,营造轻松开场氛围。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老屋不倒的原因,不管想法多么新奇,都给予肯定眼神与鼓励话语。当学生提出如“老屋有魔法”这类独特见解时,不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其阐述理由。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穿梭各组间倾听交流,适时参与。总结反馈时,对积极发言、思维活跃的学生重点表扬,让宽松氛围贯穿全程,激发学生自由思考。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驱动力。传统讲授法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而情境教学、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方法能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主动探索。例如,角色扮演可还原文本场景,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与情感体验理解人物心理;小组辩论能打破思维定式,在观点交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融合则能拓宽思维边界,如将语文与科学结合,通过实验观察验证文本描述。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教师可综合运用多种创新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情境教学上,播放三国水战影视片段营造历史氛围,让学生迅速代入情境。角色扮演环节,学生分别化身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从不同立场演绎对话,通过肢体动作与情感表达,深度理解人物性格与心理。小组辩论时,抛出“诸葛亮借箭成功是靠智慧还是运气”的辩题,正反方激烈交锋,打破思维局限,培养批判思维。最后引导学生跨学科思考,结合科学知识探讨草船借箭中涉及的天气、风向等原理,拓宽思维边界,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把握课文精髓。
三、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启发性问题是思维的导航仪。其设计需遵循“阶梯性”“开放性”“矛盾性”原则:阶梯性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开放性问题无固定答案,鼓励多元解读;矛盾性问题则通过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例如,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问:“文中哪个细节让你觉得这个角色‘矛盾’?”此类问题能促使学生跳出标签化理解,关注文本细节与人性复杂性。
例如,在教学《穷人》这一课时,教师可依据“阶梯性”“开放性”“矛盾性”原则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阶梯性问题开启思维之旅,先问“文中哪些环境描写暗示了桑娜家境贫寒”,让学生从浅层信息入手;再递进至“桑娜抱回孩子后内心想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逐步剖析人物复杂心理。开放性问题激发多元思考,如“桑娜收养孤儿后生活雪上加霜,若你处于当时情境,会支持还是反对她的做法,为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矛盾性问题制造认知冲突,“桑娜自身难保却执意收养孩子,这是不是一种不明智的冲动”,促使学生跳出常规认知,深度探究人性光辉与现实的碰撞。
四、强化阅读写作训练,提升思维深度与广度
强化阅读写作训练,对提升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意义重大。阅读是知识储备与思维拓展的过程,学生在沉浸式阅读中,广泛汲取不同领域的信息,了解多元观点,认知边界得以不断拓宽。写作则是思维的外化与升华,通过梳理思路、组织语言,学生能将零散想法系统化,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锤炼。在实际教学中,要秉持“读中悟法、写中用法”理念。阅读阶段,引导学生剖析文本结构,学习谋篇布局;品味语言风格,积累优美词句;挖掘思想深度,领悟作者意图。写作阶段,鼓励学生将阅读所得迁移运用,模仿优秀文本的写作手法,同时大胆创新表达,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实现思维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例如,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阅读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剖析文本结构,明白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顺序描写,学习其清晰的时间顺序布局;品味“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等语句,积累生动比喻;挖掘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惊叹赞美之情,领悟借景抒情的写法。写作阶段,鼓励学生迁移运用,模仿该结构写校园活动。同时大胆创新,如描写运动会开幕式,可加入想象画面。通过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将思维从文本拓展到生活,实现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思维能力,需以宽松氛围为根基,以创新方法为引擎,以启发性问题为桥梁,以读写训练为载体。教师需立足人教版教材,将思维培养融入字词教学、文本解读、写作指导等各环节,避免“为思维而思维”的形式化操作。唯有如此,方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生长的乐园,为其核心素养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冯璐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措施[J].家长,2025,(08):88-90.
[2]李义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5,(08):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