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马市银杏小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现代化”。激发与保护“创新”,才是文明进步的核心。自“双减”实施以来,我们从平衡设计教育目标入手,“把很多事整合成一件事”开创性的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设置特色实践课程,成功将传统学校推向以“生态创新力”为中心的新质学校,达到了开放性育人目标,真正实现了“从教材就是世界,到世界就是教材”的转型。
一、概念界定
(一)“双减”背景
学校要在减轻学生学业压力下提供多样化课程,减负不减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
是指学校开展多样化、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综合能力,具有创新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概念界定核心在于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优化评价体系,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地域文化等独特条件,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设计的,有别于传统课程的、具有鲜明个性和优势的课程体系。
(三)“实施路径”
实施路径是指探索课程实施的策略、方法、步骤以及支持措施等所需采取的整个流程和步骤。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
在国外的教育研究中,美国最初从自然和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和服务性学习等领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研究。20世纪后期,法国开始进行课程改革,最为可圈可点的是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启发学生创新”,特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程”。
(二)国内研究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草案(试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式进入了历史舞台。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各地各校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办学理念与地域特色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相关学者相继发表研究论文,开辟了探索之路。
二、目标内容
(一)研究对象
学生群体:小学阶段的学生恰好是认知发展和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时期,本课题的研究鼓励学生讨论、计划、安排活动过程,深度参与课程构建,提高学生规划、总结、反思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教师角色定位与指导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课程的规划设计者,也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教师对活动课程深入研究、科学设计,设立科学且多元的评价体系,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研究目标
1.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体现创新性。尝试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式,将各学科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达到知行合一,提高综合素质。
2.着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创新活动形式。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加大优质网络资源开发,积极构建家校协同机制,利用家长资源开展体验类探究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形式,不仅有考察探究、社会服务,创意设计、体验参观活动,还将有关专题教育融入特色课程,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及人文情怀的培养。
3.探索与双减政策相契合的教育新模式。总结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的实施模式,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案例和理论成果,最终目标是找到一种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新模式。这既符合当前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也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研究内容
1.探索并创建一套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价值体认、责任担当的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体系。课程的设计具备科学性、多元化且富有特色。尝试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式,使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结合“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检验,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达到知行合一,提高综合素质。
2.加大资源开发与利用,创新活动形式。挖掘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争取校外活动场所支持。积极构建家校协同机制,利用家长资源开展体验类探究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形式,不仅有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创意设计活动,体验参观活动,还将有关专题教育,转化为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实现多元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
3.建立科学、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学生实践活动档案袋,引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使学生更加全面认识自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研究重点
1.探索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式,将各学科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结合“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检验,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达到知行合一,提高综合素质。
2.教师角色与指导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如何施展教师主导作用,推动学生探讨、计划、安排活动过程,深度参与课程构建,提高学生规划、总结、反思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五)研究难点
1.实施路径的拓展:本课题研究重在发挥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讨论、计划、安排活动过程,深度参与课程构建,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校内实践场地(劳动实践基地、实验室、特色课教室、计算机室等)、社会资源(社区康养中心、新农村建设、红色教育基地等)、家庭资源(职业体验政府职能部门,例如生态环保局、检察院、法院、消防大队等)。学生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实施及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资源是研究的难点之一。
2.科学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在本课题研究中采用科学性、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注重过程性评价,设置学生实践活动档案袋,指导学生完成写实记录,使学生更加全面认识自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辩证地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和综合素质,是研究的另一个难点。
三、方法过程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尊循“理论支持——调研分析——课题论证——制订计划——实践研究——交流归纳——推广成果”的规划进行。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基石,对以“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为主题的研究论文、专著,集中进行学习和梳理,拓宽研究思路,把握研究方向,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上。
2.行动研究法:是指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背景下,把课题研究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团队合作开展课程设计,重视课程每一个环节,利用校内外资源,以不同类型的特色实践课程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通过实践经验发表论文,丰富研究成果。
四、成果初显
1.构建家校协同机制:本课题研究工作中,鼓励学生讨论、计划、安排活动过程,深度参与课程构建,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场地(劳动实践基地、特色课教室、电脑室等)、社会资源(社区康养中心、新农村建设、红色教育基地等)、家庭资源(职业体验政府职能部门,例如生态环保局、检察院、法院、消防大队等),积极构建家校协同机制,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
2.建立多学科融合课程模式:综合实践活动建立了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式,将各学科融入,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使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牢牢树立“世界即教材”的理念,结合“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检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达到知行合一,提高综合素质。
“双减”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实施路径的研究不仅有效提升了学校教育的公平性,同时也有效促进教师及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到多元化、个性化的特色教育,进一步提升教育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