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县九集镇九集初级中学
南漳县九集初级中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入石头画校本乡土教学资源开发课程,经过一个学期的创新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石头画教学具有浓厚的兴趣,远超在传统的纸上作画,或许是学生对于传统的纸笔作画出现审美疲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源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同时开发地方校本美术资源特色,九集初级中学根据市级教研课题立项尝试将石头画纳入美术课堂教学之中,用石头作为绘画材料代替传统纸张,其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创作出了一大批精美的石头画作品。同时提高了学生对于美术课的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让每个学生都在美术课上具有获得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以及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初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美术资源的开发有利于美术教学的内容衍生与拓展,其中特别提到要突出地方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这种将地方乡土资源与美术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做法大有裨益。
一、 赏石头:发现石头的天然之美。
南漳县地处荆山山脉,山水资源丰富,在山涧中随着溪流冲刷的“鹅卵石”随处可见,这些大自然馈赠的石头信手拈来就可以成为绘画的材料,它们静静地躺在水滩边,犹如一个个小精灵,等待着一双慧眼去发现,它们形状各异、姿态万千、色泽不同,正所谓“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块石头”。学校在枯水季节组织师生一起到河滩边去收集石头,看着遍布河滩的石头,大家异常兴奋,马上撸起袖子捡起来,它们大大小小、层层叠叠,从外形上看,有近乎方形的,略带圆形的,厚实的,扁平的,光滑的,粗糙的,有的大如圆盘,有的小似玉珠,拿在手中让人免不了马上会从它的外形引发联想:有的学生说这块像马头,那个学生接着说像大象,还有的说像鞋子、像航空母舰、像仙桃等等。在初步接触石头过程中,学生已经对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块石头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爱不释手。从色泽上看,灰色,清灰色,亮黄色、暗褐色石头居多,从纹理上看,有的石头上有规则的肌理感,有的纹理构成抽象的字形,像“人”字、“又”字、“几”字,这些犹如汉字草体书法的意象形态极大地扩展了学生们想象力空间。通过与这些石头的接触,学生在石头的外形、质感和肌理等方面有了初步印象,已经从心里喜欢上了石头。这些石头存在于大自然之中,汲取天地之灵气,全无人工痕迹,实际上越是自然的东西越能吸引到学生,激发起学生下一步创作的
欲望,更贴近学生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以美育人的目的。同时在收集寻找石头的过程中,学生与大自然有了亲密的接触,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间接培养了学生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
二、 绘石头:让石头与绘画融为一体
在觅石的过程中,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给手中的石头穿上美丽的衣裳。美术老师根据学生美术基础的不同和动手能力的强弱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四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有利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享受石头画带来的乐趣,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获得感、成功感。小组通过合作方式准备好了绘画的材料丙烯画颜料之后,绘制工作就正式开始了,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教师首先在网上精心挑选了一部分有特色的石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主要了解石头画的绘制步骤,初步掌握绘制方法;其次了解每一件石头画的独特之处在哪里,所绘制的题材如人物、动物、静物、风景、卡通与这块石头有什么联系。通过有目的地欣赏与讲解,学生大大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明白石头画的创作依据是根据石头的形态、色泽、纹理和肌理等特点来设计素材的,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也更加增强学生画好石头画的信心。根据小组成员分工,有的成员将挑选好的石头进行冲洗干净、晾干,其他学生找合适的绘画素材、商量如何构图、画草图等等,大家通过合作讨论、最终确定主题及素材内容。在绘画的方法上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先打底色,就是将石头表面涂上单色或渐变色,在此基础上再来勾画形象。通过底色与主体的对比形成层次感。另一种是利用石头本身的质感和肌理,直接在上面涂画,形成一种自然的原色效果,即围绕“因势造型”、“因形赋意”这一原则来进行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石头与绘画巧妙融为一体。比如有些石头表面坑坑洼洼凸凹不平,恰好可以利用这种粗糙的肌理质感将其想象为沙漠、山峰等形象,直接作为绘画的背景,达到一种巧夺天工的效果,为画面增色不少。在石头上作画与在平面的纸张上作画还是有区别的,要考虑石头本身的特点,尽可能地保留石头的天然特性。比如有一个小组,将石头的层层叠叠的天然纹理想象为沙漠,只是在画面上添画由近及远的驼队,驼铃声声的意境油然而生,虽然着墨不多,但是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在构图上可以采用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既可以采用“饱满构图法”,也可以采用“留白构图法”,因地制宜,达到构图新颖。在涂色时候,水分不宜太多,保持色彩的附着力,按照三原色、冷暖色以及对比色的原理来调配颜色,使画面干净整洁、色彩丰富。
三、 品石画:赋予石头以新的生命
为画好的石头画喷上清漆,可以保护画面不褪色和具有光泽性,这样一件完整的石头画就完成了。看着眼前的作品,从一块
光光的石头“蝶变”为一幅具有想象力的绘画作品,犹如一件手工艺品散发着艺术之光,让人爱不释手。经过小组四人的共同努力,为原生的石头穿上了一件件华丽的衣裳,五彩斑斓,千姿百态,化腐朽为神奇,赋予石头以新的生命与情感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原石进行观察发挥想象,将石形石貌通过自己大脑中储存的意念物像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之成为精神寄托的情感载体,促动画笔对石头进行再创造,达到石头的自然特性与人的主观情感相交融,它已不同于原石,也不同于在纸张上的绘画,以其独特的语言展现在人们面前,呈现出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的局面。趣味性是引发人们好奇心的重要基础条件,让每一件石头以超乎自然常态的具象、抽象、神秘、童趣作为主要特点,这样最容易抓住人的视线。学生之间相互欣赏各自的作品,每件作品都是根据手中的石头经过小组成员充分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来选择题材的,有抽象的人物、可爱的动物、时尚的动漫、艳丽的风景等,甚至一件生活中的小物件,都散发着童真的趣味。由于每件作品的立意、题材、画法迥然不同,所以差异性是艺术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每一块石头的不相同创作出的石头画当然具有差异性,但是这些石头画也具有相同的艺术规律,即原石的自然天趣、绘画的技能技巧、人文的内涵底蕴,三者相交融高度和谐统一而产生的艺术作品。审美性是石头画的本质特征,美有天然之美,也有修饰之美,而石头画恰好将这两种美的特性集于一身,在具有天然美的原石上通过想象、构图、线条、色彩的融合充分展示艺术美感。学生的审美观念也正是这样逐渐建立起来的,教师在讲评学生作品时候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评价,充分考虑中学生的特点,那么每一幅石头画在教师眼中都是充满意境的。
通过一个学期的石头画校本课程教学尝试,获益匪浅。石头画进课堂能得到学生们的极大喜爱,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创造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趣味,每一节课都是在愉悦和感觉时间过的飞快的情境下度过的,意犹未尽。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审美性等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学习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如果能融入在一种文化情境下来学习,就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美术、理解美术,才能真正体验美术的精髓,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图像识别、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和创意实践。石头画校本课程可以带给每一个学生创作技巧、愉悦情感和心理体验,感受自然与艺术的魅力,做到石润心田、情融自然,实现美术课的艺术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