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那朵云 ——找回语文课堂知识之外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4-30 12:41:25
/ 1

天边那朵云 ——找回语文课堂知识之外的意义

陈顺茂

福清第一中学观溪校区


摘要:现实的语文课堂中经常出现知识本位等种种矮化扁化语文,把鲜活学生个体活生生变成小镇做题少年的可悲现象。这样的语文课堂明显违背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我们需要在语文的课堂上呈现不一样的品质,比如慢下来,走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审美纬度,让学生的个体生命得到诗意的涵养。

关键词:知识;联想;想象;审美;诗意;平等;自由;快乐;爱;人

 

现状(所谓的荒凉)

学生的QQ空间中看到学生的一句话,“旧书桌上刻着我青春时代的荒凉”。

钟启泉(2003)在《课程的逻辑》中指出,知识本位的课堂实质是"将鲜活的认知活动降格为技术训练"1,这正是造成教育异化的深层机制。这种异化直接导致课桌整整齐齐,讲台高高在上,学生规规矩矩战战兢兢的课堂生态。

这是青春的课堂吗?这就是我们的学校要给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的成长的助力吗?这是学生所谓的荒凉。

我们的课堂太正经了,我们的课堂太严肃了,我们的课堂太单调太窒息了。

 

理想(坐讲,白云悠扬)

朱光潜在《谈美》中强调:"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2。这正是语文课堂亟待重建的审美维度。当我们走下讲台,在相对平等的对话中,保罗·弗莱雷(2014)《被压迫者教育学》所倡导的"对话式教学"便得以实现——教育成为"自由实践的对话"3,师生共同命名世界的过程。

走下讲台吧。坐在学生的课桌椅上,和学生们,和孩子们面对面地攀谈,谈我们看到的课本上的文字,文字里的思想,文字里的感情,文字里的情操。好的文字加以由衷地肯定(真善美的东西永远值得我们去歌颂和赞美);不足的文字加以真诚的批评(不要让学生们认为“那里的文字”无可挑剔,毕竟批判性的思维是我们自身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语文课本语文教师,其实并不神圣。我们只是普通的人在做普通的事,在讲普通的话。

闭眼分享吧。离开课本和课堂。在文字上用联想和想象跳舞。和学生们一起,和孩子们一起,不知不觉走向窗外。走向窗外的坟墓和夕阳,走向那棵默默伫立的不知名的树,树上停留,仿佛一片叶子或者是一只栖息或飞翔的小鸟。走向人类的丛林,在共同的行走中发现人类的丑陋邪恶和悲哀,在悲悯中走向爱和希望的海岸,听潮涨潮落,让生命的寂静的旋律在心中不断生长。

走下讲台,和学生坐一起,平等地。闭眼分享,好读书不求甚解,得意忘形,在文字之外我们看到文字的美。指月之手,要我们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手指,长满老茧的。

在相对平等的更轻松更自由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中,我们会更加容易在集体的讨论和智慧中,实现教学的意外和精彩,实现“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的“滁人游也”的快乐氛围。

让灵感的白云(干净自由如遥远的梦)在我们的课堂飘吧。带来新鲜的空气,自由呼吸天空的明净和高远。

许多学生的心里,教室如监狱;许多学生的心里,教室是坟墓,埋葬他们的青春。老师是监狱官吗?老师是守墓者吗?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应该是带领者,带着他们从监狱逃离,从死亡逃离。怎样逃离?让他们在文字感受文字,在汉语言文字所呈现的作品中自由而大胆地呼吸,奔跑,喜怒哀乐,像真实的生命本有该有的那样。真正的语言文字像海伦凯勒《再塑生命》中的“water”一样,唤醒失明而痛苦而绝望的生命中的悲悯好奇和觉知。像海伦凯勒一样,我们需要这份“water”的唤醒,我们需要那清凉灵动的“水”从我们的指尖和手掌流过,缓缓流过,流向干涸的心田。我们会在哪些曾经干涸,却实际青春的一片片田野上看到风吹麦浪的美丽景象。那里有丰收富足,那里有金黄的幸福。那么,先请握住他们的手,先请他们在“水里”感受那份神奇吧。

 

装作喝干一杯酒(老师的课堂状态)

叶圣陶在《语文教育论集》中提出:"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4。这种教育智慧恰需教师进入"醉酒"般的创作状态,通过诗性演绎实现"师生共同穿越文本时空"的教学境界。当教师以金黄的麦秸编织摇篮,杜威(2005)《艺术即经验》所言的"一个经验"便自然生成——审美体验成为连接认知与存在的教育媒介。

语文老师有时要有一种似乎醉酒的朦胧、随性和天马行空的不落俗套的大胆的表达。上课的老师要装作喝干一杯酒,要陶醉,要让自己在联想和想象的审美和诗意的酒精的作用下上穷碧落下黄泉,像是参加一场葬礼,像是参加一场婚礼,像是三五友人的举杯畅饮,像是在人生的舞台上载歌载舞时笑时哭(谁说讲台不是舞台的一种,老师为什么不能向学生们去展示人生百态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酒精在发酵,老师像是杜甫在哭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老师像是李白在仰天长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时而赤足而行,时而乘舟破浪,时而走马观花,时而……老师在酒精的作用上完成一次又一次穿越,穿越到作者们迥乎不同的各种时代,像他们一样活着,像他们一样思考,在穿越中完成一种理解,在理解后不再孤独,才明白在历史的河流上我们不是“一帆悬”,我们不会是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在穿越中,我们实现了和古今中外的贤人达士的心灵交流,由此开拓我们人生的视野,由此启迪我们人生的智慧,我们的心灵不再干涸,在阳光雨露的温暖滋润下茁壮成长,今天的小草或者是明天的大树,枝桠向着蓝天生长,和阳光共舞,和星光共鸣。生长——像自由一样,即便我们只是生活在火柴盒一样的教室之中。教师不要将学生囚禁。可怕的,教室囚禁身体,而教师却可能囚禁学生的灵魂。灵魂不再,生命黯然失色。是的,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应该是一扇窗,让学生从你这里看到更高远的风景,呼吸到更芬芳的气息;应该是一道桥,让学生因为你而实现某种超越,完成从此岸到彼岸的一种苏醒和跃升。再次想起学生作文中的一句话“课桌上刻着我青春的荒凉”,这样的句子让我们疼痛吗?如果不能在学生们青春年华之中送去阳光雨露梦想热情,那难道不是我们的罪过吗?那怎么好意思说,我们是你们的老师,我们陪伴着你们的成长?能不能把aoe123变成一种鲜活的旋律或者诗意的人生的智慧?或者可以,但这需要我们持久的尝试和努力。

知识的意义在对人的成全

潘新和(2021)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构建的"言语生命动力学"指明,语文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唤醒言语生命意识,促进言语生命成长"5。当课堂突破知识藩篱,在审美对话中实现生命共振,教育才能真正完成"对人的成全"。

走吧,当我们的语文课堂除了知识,还能有联想和想象,还能有审美和诗意,还能有平等和自由,还能有悲悯和爱,我们的语文实在就是在树人了。这是孩子们的幸运,也将是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最大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朱光潜.谈美M.中华书局,2012.  

3. 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5. 美约翰·杜威著;高建平译.艺术即经验M.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介绍:陈顺茂,1980年生,男,福建福州福清第一中学观溪校区语文二级教师。